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论文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容错与事件触发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1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状态反馈控制第16-17页
        1.2.2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第17页
    1.3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容错控制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事件触发控制问题研究现状第19-23页
        1.4.1 基于仿真模拟方法的事件触发控制第19-20页
        1.4.2 事件触发机制与事件触发控制器协同设计方法第20-21页
        1.4.3 基于模型的事件触发控制第21页
        1.4.4 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方法研究第21-22页
        1.4.5 不确定连续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第22-23页
    1.5 本文主要工作第23-27页
第二章 预备知识第27-31页
    2.1 一些引理第27-28页
    2.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第28页
    2.3 本文使用的符号第28-29页
    2.4 脉冲动力系统第29-31页
第三章 带有执行器故障和输入量化的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渐近跟踪控制第31-51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问题描述第32-35页
    3.3 自适应容错控制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第35-43页
        3.3.1 自适应容错控制设计第35-39页
        3.3.2 稳定性分析第39-43页
    3.4 仿真算例第43-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不确定非线性时滞系统的鲁棒自适应容错控制第51-71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问题描述第52-54页
    4.3 主要结果第54-65页
        4.3.1 自适应容错控制器设计:时滞为零的情况第55-60页
        4.3.2 自适应容错控制器设计:时滞不为零的情况第60-65页
    4.4 算例仿真第65-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基于模型的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第71-97页
    5.1 引言第71-72页
    5.2 基于模型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器设计第72-77页
        5.2.1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第72-73页
        5.2.2 控制器设计第73-77页
    5.3 稳定性分析第77-88页
        5.3.1 闭环系统模型:脉冲系统方法第77-81页
        5.3.2 神经网络权重误差的有界性分析第81-83页
        5.3.3 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及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第83-87页
        5.3.4 最小的事件触发时间间隔第87-88页
    5.4 仿真算例第88-96页
    5.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基于事件触发的非线性纯反馈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第97-121页
    6.1 引言第97-98页
    6.2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器设计第98-105页
        6.2.1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第98-99页
        6.2.2 控制器设计第99-105页
    6.3 稳定性分析第105-114页
        6.3.1 闭环系统动态:脉冲系统方法第105-107页
        6.3.2 事件触发机制及稳定性分析第107-112页
        6.3.3 最小事件触发时间间隔第112-114页
    6.4 仿真研究第114-120页
    6.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事件触发跟踪控制第121-141页
    7.1 引言第121-122页
    7.2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器设计第122-133页
        7.2.1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第122-123页
        7.2.2 控制器设计第123-133页
    7.3 最小事件触发时间间隔第133-134页
    7.4 仿真研究第134-135页
    7.5 本章小结第135-14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71-175页
作者简介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省L市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市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