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1.3.1 智库 | 第14-16页 |
1.3.2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 第16页 |
1.3.3 统一战线智库 | 第16页 |
1.3.4 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页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第2章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现状 | 第22-30页 |
2.1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建设概况 | 第22-23页 |
2.2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历程 | 第23-24页 |
2.3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智库的类型和特点 | 第24-25页 |
2.4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成效 | 第25-27页 |
2.5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现状调查 | 第27-30页 |
第3章 国内外智库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30-36页 |
3.1 美国的智库建设 | 第30-31页 |
3.2 日本的智库建设 | 第31页 |
3.3 温州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 | 第31-32页 |
3.4 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 | 第32-33页 |
3.5 国内外智库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33-36页 |
3.5.1 建立良好互动的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3.5.2 完善人才遴选和培养机制 | 第34页 |
3.5.3 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 第34页 |
3.5.4 健全制度保障 | 第34页 |
3.5.5 创新调研模式 | 第34-35页 |
3.5.6 智库主体多元化 | 第35-36页 |
第4章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6-43页 |
4.1 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 第36-37页 |
4.2 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不健全 | 第37页 |
4.3 统一战线智库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有待完善 | 第37-38页 |
4.4 统一战线智库对外交流合作不充分 | 第38-39页 |
4.5 统一战线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第39-40页 |
4.6 统一战线智库成果应用转化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 第40-43页 |
第5章 成都市H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3-49页 |
5.1 明确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突出优势和特色 | 第43-44页 |
5.1.1 服务于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工作 | 第43页 |
5.1.2 服务于统一战线自身的发展 | 第43页 |
5.1.3 服务于政府重大决策 | 第43-44页 |
5.2 建立健全统一战线智库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 | 第44页 |
5.3 完善统一战线智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 第44-45页 |
5.4 提升统一战线智库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 第45-46页 |
5.5 打造高水平统一战线智库人才队伍 | 第46-47页 |
5.5.1 人员遴选机制 | 第46页 |
5.5.2 人才队伍发展 | 第46-47页 |
5.6 构建统一战线智库资源共享与协作机制 | 第47页 |
5.7 提高统一战线智库成果转化能力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一 | 第53-56页 |
附录二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