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1 作物氮肥利用现状 | 第11页 |
1.1.2 作物氮素利用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灌浆速率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13页 |
1.2.2 籽粒灌浆速率在主要农作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作物复杂性状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i,QTL)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组学”研究策略 | 第15页 |
1.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2 玉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小分子RNA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5.1 小分子RNA的发现与功能 | 第18-19页 |
1.5.2 植物中小分子RNA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6 植物基因功能验证方法综述 | 第20-22页 |
1.6.1 新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20-21页 |
1.6.2 基因功能验证策略 | 第21-22页 |
1.7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缺氮条件下玉米苗期的生理反应及蛋白组学变化 | 第23-42页 |
2.1 材料方法 | 第23-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2 表型性状鉴定 | 第24页 |
2.1.3 蛋白质提取方法 | 第24页 |
2.1.4 蛋白质的溶解 | 第24-25页 |
2.1.5 蛋白质的定量检测 | 第25页 |
2.1.6 双向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2.1.7 蛋白质数据分析和质谱鉴定 | 第26页 |
2.1.8 植物总RNA的提取及后续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2.2.1 氮胁迫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2 低氮胁迫下玉米叶片和根系中的蛋白质组变化 | 第28-36页 |
2.2.3 低氮胁迫下相关代谢途径的分析 | 第36-37页 |
2.2.4 部分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37页 |
2.3 讨论 | 第37-41页 |
2.3.1 低氮胁迫下玉米幼苗的表型变化和生理反应 | 第37-38页 |
2.3.2 低氮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的蛋白质变化 | 第38-39页 |
2.3.3 低氮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的蛋白质变化 | 第39-41页 |
2.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42-6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1.2 田间试验和材料准备 | 第42-43页 |
3.1.3 灌浆速率测定 | 第43页 |
3.1.4 蛋白质提取方法 | 第43页 |
3.1.5 后续工作 | 第43-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6页 |
3.2.1 不同杂交种的灌浆速率 | 第44-45页 |
3.2.2 三个杂交种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第45-46页 |
3.2.3 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类型和功能分析 | 第46-55页 |
3.2.4 sdh1蛋白的表达描述 | 第55-56页 |
3.2.5 蛋白和基因组信息的整合结果 | 第56页 |
3.3 讨论 | 第56-63页 |
3.3.1 玉米籽粒灌浆的关键时期 | 第56-59页 |
3.3.2 灌浆过程中营养物质的重新合成 | 第59-61页 |
3.3.3 胚和胚乳的特有灌浆相关蛋白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miRNA转录组学分析 | 第63-8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4.1.2 RNA相关试验 | 第63-64页 |
4.1.3 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4.2.1 郑单958的灌浆速率 | 第65页 |
4.2.2 灌浆过程中检测到的miRNA | 第65-68页 |
4.2.3 玉米灌浆过程中miRNA的表达类型 | 第68页 |
4.2.4 检测到的miRNA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68-69页 |
4.2.5 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9-70页 |
4.3 讨论 | 第70-87页 |
4.3.1 灌浆的关键时期 | 第70-71页 |
4.3.2 灌浆过程中miRNA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 第71-86页 |
4.3.3 灌浆过程中miRNA对氧化还原酶类的调节 | 第86页 |
4.3.4 其它 | 第86-87页 |
4.4 结论 | 第87-88页 |
第五章 灌浆相关miRNA159的功能验证 | 第88-10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5.1.2 表达载体构建 | 第89-94页 |
5.1.3 表达载体的转化 | 第94页 |
5.1.4 菌落PCR验证 | 第94页 |
5.1.5 测序验证 | 第94-95页 |
5.1.6 转基因 | 第95页 |
5.1.7 T1代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95-96页 |
5.1.8 拟南芥种子的杀菌消毒 | 第9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6-99页 |
5.2.1 miRNA159对水稻籽粒的影响 | 第96-97页 |
5.2.2 miRNA159对拟南芥表型的影响 | 第97-98页 |
5.2.3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序列分析 | 第98-99页 |
5.2.4 miRNA159c及其靶基因的表达 | 第99页 |
5.3 讨论 | 第99-103页 |
5.3.1 基因功能验证策略 | 第99-100页 |
5.3.2 miRNA159c及其靶基因MYB调节植物发育的机制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附录 1 双向电泳操作步骤 | 第115-117页 |
附录 2 黄C、综3、许178X黄C和许178X综3各自根系和叶片蛋白的双向电泳凝胶图 | 第117-121页 |
附录 3 氮利用效率实验各关键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 | 第121-123页 |
附录 4 不同品种不同灌浆时期所检测出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 第123-125页 |
附录 5 灌浆过程中检测出的新miRNA列表 | 第125-131页 |
附录 6 预测的新miRNA的靶基因信息 | 第131-150页 |
英文摘要 | 第150-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