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 | 第10-11页 |
1.2.2 曹林的新闻评论研究 | 第11-13页 |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曹林新闻评论的实践阶段 | 第15-21页 |
2.1 学生评论:书斋理性的形成 | 第15-17页 |
2.2 进入《中国青年报》:成长为知名评论员 | 第17-18页 |
2.3 创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当网络意见领袖 | 第18-21页 |
3 曹林新闻评论的写作特色 | 第21-37页 |
3.1 选题:社会热点与自设议题并重 | 第21-27页 |
3.1.1 评论领域:以社会、政治评论为主 | 第22-23页 |
3.1.2 主要议题选择:时代焦点和专攻领域 | 第23-25页 |
3.1.3 选题来源:新闻事件和个人观察 | 第25-27页 |
3.2 立意:追求独到观点 | 第27-30页 |
3.2.1 评论角度与众不同 | 第27-29页 |
3.2.2 评论发掘新思想 | 第29-30页 |
3.3 语言:文字直白,表现力强 | 第30-32页 |
3.3.1 文字直白 | 第30页 |
3.3.2 标题吸引人 | 第30-32页 |
3.3.3 精心改写新闻由头 | 第32页 |
3.4 论证:做公正的旁观者 | 第32-37页 |
3.4.1 谨慎对待事实真伪 | 第33页 |
3.4.2 不畏争议,拒绝站队 | 第33-34页 |
3.4.3 论证逻辑性强 | 第34-37页 |
4 曹林新闻评论特色的形成原因 | 第37-46页 |
4.1 社会转型的环境分析 | 第37-41页 |
4.1.1 政治原因:宽容的舆论环境和政治体制改革 | 第37-38页 |
4.1.2 经济原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社会矛盾 | 第38-39页 |
4.1.3 社会原因:价值多元与凝聚共识 | 第39页 |
4.1.4 技术原因:互联网环境中提高传播力 | 第39-40页 |
4.1.5 文化原因:中国报人的文化传统 | 第40-41页 |
4.2 《中国青年报》的组织环境 | 第41-43页 |
4.3 曹林的个人品质 | 第43-46页 |
4.3.1 广泛的阅读积累 | 第43-44页 |
4.3.2 善于反思与总结 | 第44-46页 |
5 曹林新闻评论的启示——转型社会中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 第46-51页 |
5.1 秉持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 第47-48页 |
5.2 在新媒体环境中坚持理性、公正的态度 | 第48-49页 |
5.3 改进评论方式,用灌输代替阐释 | 第49页 |
5.4 避免同质化,为作品增添“附加值” | 第49-51页 |
6 结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