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7-65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1页
        1.1.1 国际背景第17-19页
        1.1.2 国内背景第19-2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2.1 研究目的第21页
        1.2.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第22-29页
        1.3.1 环境影响评价与遗产影响评估第22-23页
        1.3.2 遗产价值与遗产环境第23-25页
        1.3.3 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第25-27页
        1.3.4 历史街区的遗产价值与历史街区的遗产环境第27-28页
        1.3.5 历史街区影响与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第28-29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9-61页
        1.4.1 遗产影响评估研究现状第29-53页
        1.4.2 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现状第53-60页
        1.4.3 研究综合评述第60-61页
    1.5 研究对象与章节安排第61-62页
        1.5.1 研究对象第61页
        1.5.2 章节安排第61-62页
    1.6 研究方法第62-63页
    1.7 研究框架第63-65页
2 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与矛盾第65-83页
    2.1 相关规划编制价值影响针对性较弱第65-71页
        2.1.1 非保护规划的编制忽略了遗产价值的影响第65-67页
        2.1.2 保护规划编制难以协调多样性遗产价值第67-70页
        2.1.3 保护规划编制缺乏遗产价值影响的检讨第70-71页
    2.2 相关建设活动影响控制动态性较弱第71-73页
    2.3 相关保护实施引导系统性不足第73-79页
        2.3.1 重前期政策制定轻后期实施影响评估第74页
        2.3.2 重内部保护轻外部建设影响控制第74-75页
        2.3.3 重静态决策轻动态影响监测第75-77页
        2.3.4 重风貌保护轻文化内涵影响增益第77-79页
    2.4 相关保护管理时效性不足第79-82页
    2.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3 遗产影响评估的概述第83-113页
    3.1 遗产影响评估的缘起与概念第83-86页
        3.1.1 遗产影响评估的缘起第83-85页
        3.1.2 遗产影响评估的概念第85-86页
    3.2 遗产影响评估的意义与内涵第86-90页
        3.2.1 遗产影响评估的意义第86-87页
        3.2.2 遗产影响评估的内涵第87-90页
    3.3 遗产影响评估的工作流程第90-94页
        3.3.1 初审阶段第92-93页
        3.3.2 评估阶段第93页
        3.3.3 审批阶段第93-94页
        3.3.4 实施阶段第94页
        3.3.5 监控阶段第94页
    3.4 遗产影响评估的一般过程第94-109页
        3.4.1 现状基础研究第96-97页
        3.4.2 遗产重要性分析第97-102页
        3.4.3 影响识别与分析第102-107页
        3.4.4 影响评估第107-108页
        3.4.5 缓解措施制定第108-109页
    3.5 历史街区保护引入遗产影响评估的价值与作用第109-111页
        3.5.1 有助于提高保护方法的科学性第109-111页
        3.5.2 有助于增强保护管理的时效性第111页
    3.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4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第113-181页
    4.1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理论框架第113-134页
        4.1.1 基本理念第114-116页
        4.1.2 基本概念第116-121页
        4.1.3 基本内涵第121-124页
        4.1.4 基本构成第124-127页
        4.1.5 基本类型第127-131页
        4.1.6 基本原则第131-132页
        4.1.7 基本方法第132-134页
    4.2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工作流程第134-138页
        4.2.1 初审阶段第135页
        4.2.2 评估阶段第135-136页
        4.2.3 审批阶段第136-137页
        4.2.4 实施阶段第137页
        4.2.5 监控阶段第137-138页
    4.3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指标体系第138-164页
        4.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局限性第138页
        4.3.2 指标体系的生成逻辑第138-140页
        4.3.3 遗产价值的基本构成第140页
        4.3.4 基本价值属性的判断第140-144页
        4.3.5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释义第144-157页
        4.3.6 指标体系的权重构成第157-159页
        4.3.7 指标体系的验证第159-164页
    4.4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一般过程第164-178页
        4.4.1 现状基础研究第164-166页
        4.4.2 遗产价值分析第166-167页
        4.4.3 影响识别与分析第167-169页
        4.4.4 影响评估第169-177页
        4.4.5 缓解措施制定第177-178页
    4.5 本章小结第178-181页
5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保护应用第181-203页
    5.1 规划应用:保护规划方法的改进第181-187页
        5.1.1 建立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整体保护规划框架第181-183页
        5.1.2 开展现状累积影响评估第183-185页
        5.1.3 提出优化保护内容与措施第185页
        5.1.4 开展保护规划影响评估第185-186页
        5.1.5 核对结果是否满足设定标准第186-187页
        5.1.6 保护规划方案修改建议第187页
    5.2 管理应用:保护管理程序的优化第187-193页
        5.2.1 建立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动态保护管理框架第187-190页
        5.2.2 保护规划环节的管理优化第190-191页
        5.2.3 保护整治环节的管理优化第191-192页
        5.2.4 实施许可环节的管理优化第192-193页
        5.2.5 实施监测环节的管理优化第193页
    5.3 保障应用:政策保障制度的改善第193-198页
        5.3.1 建立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政策保障框架第193-195页
        5.3.2 建立遗产价值的档案管理制度第195-196页
        5.3.3 建立影响评估的规划审批制度第196-197页
        5.3.4 建立行政许可的实施管理制度第197页
        5.3.5 建立动态影响的风险监测制度第197-198页
    5.4 参与应用: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第198-201页
        5.4.1 建立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公众参与框架第198-200页
        5.4.2 全程参与机制第200页
        5.4.3 利益协商机制第200-201页
        5.4.4 参与保障机制第201页
    5.5 本章小结第201-203页
6 基于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保护规划研究:以同兴老街为例第203-233页
    6.1 保护规划框架建立第204-205页
    6.2 现状累积影响评估第205-223页
        6.2.1 现状基础研究第205-208页
        6.2.2 遗产价值分析第208-213页
        6.2.3 影响识别与分析第213-215页
        6.2.4 开展影响评估第215-220页
        6.2.5 累积影响缓解措施第220-223页
    6.3 保护规划内容制定第223-226页
        6.3.1 规划定位第223-224页
        6.3.2 保护区划第224页
        6.3.3 保护措施第224-225页
        6.3.4 规划方案第225-226页
    6.4 保护规划影响评估第226-231页
        6.4.1 确定评估范围第226页
        6.4.2 建立指标体系第226-228页
        6.4.3 选择评估方法第228页
        6.4.4 开展影响评估第228-231页
        6.4.5 评估结果判断第231页
        6.4.6 成果调整建议第231页
    6.5 本章小结第231-23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233-237页
    7.1 研究结论第233-234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234-235页
    7.3 研究不足第235页
    7.4 研究展望第235-237页
致谢第237-239页
参考文献第239-253页
附录第253-275页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53-254页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第254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学术活动第254页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城乡规划设计项目第254页
    E.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254-255页
    F.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指南(中文版)(2011)第255-275页

论文共2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SiO2对水泥基材料表面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行为—时空—安全”关联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