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纳米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第14-22页 |
1.1.1 纳米材料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15-18页 |
1.1.2 纳米颗粒对混凝土结构与性能改性的机理研究 | 第18-22页 |
1.2 纳米SiO_2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2-30页 |
1.2.1 对机械性能影响 | 第23-25页 |
1.2.2 对水化过程影响 | 第25-26页 |
1.2.3 对耐久性影响 | 第26-28页 |
1.2.4 对孔结构影响 | 第28-29页 |
1.2.5 对微观结构影响 | 第29-30页 |
1.3 纳米SiO_2与其他材料赋予水泥基材料的功能性 | 第30-34页 |
1.3.1 吸波性能 | 第30页 |
1.3.2 憎水性能 | 第30-31页 |
1.3.3 光催化性能 | 第31-34页 |
1.4 水泥基材料的表面处理 | 第34-35页 |
1.5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二章 主要实验材料、过程与表征方法 | 第38-50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8-40页 |
2.1.1 水泥和砂 | 第38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38-39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39-40页 |
2.2 主要实验过程 | 第40-41页 |
2.2.1 净浆的制备 | 第40页 |
2.2.2 砂浆的制备 | 第40页 |
2.2.3 C-S-H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4 C_3S的制备 | 第41页 |
2.3 主要测试设备与方法 | 第41-50页 |
2.3.1 微观结构测试 | 第42页 |
2.3.2 材料尺寸、结构和成分测试 | 第42-45页 |
2.3.3 孔径测试 | 第45页 |
2.3.4 磁学性质测试 | 第45-46页 |
2.3.5 电磁波反射率测试 | 第46页 |
2.3.6 吸水率测试 | 第46-47页 |
2.3.7 光催化测试 | 第47-48页 |
2.3.8 耐久性测试 | 第48-50页 |
第三章 SiO_2低聚物对水泥基材料吸水性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50-74页 |
3.1 SiO_2低聚物(酸性环境)对水泥基材料吸水性影响 | 第50-66页 |
3.1.1 引言 | 第50-51页 |
3.1.2 材料合成 | 第51-52页 |
3.1.2.1 SiO_2低聚物的制备 | 第51页 |
3.1.2.2 表面处理 | 第51-52页 |
3.1.2.3 模拟反应 | 第52页 |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5页 |
3.1.3.1 二氧化硅低聚物的表征与分析 | 第53-56页 |
3.1.3.2 表面处理后净浆与砂浆的表征与分析 | 第56-62页 |
3.1.3.3 SiO_2低聚物与水泥的作用机理 | 第62-65页 |
3.1.4 小结 | 第65-66页 |
3.2 SiO_2低聚物(碱性环境)对水泥基材料吸水性影响 | 第66-74页 |
3.2.1 引言 | 第66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66-67页 |
3.2.2.1 二氧化硅低聚物的制备 | 第66页 |
3.2.2.2 表面处理 | 第66-67页 |
3.2.2.3 模拟反应 | 第67页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3.2.3.1 表面处理后净浆与砂浆的表征与分析 | 第67-69页 |
3.2.3.2 表面处理后净浆的吸水率 | 第69-70页 |
3.2.3.3 反应机理 | 第70-72页 |
3.2.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Fe_3O_4@SiO_2对水泥基材料的表面结构和吸波性能影响 | 第74-88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5-76页 |
4.2.1 Fe_3O_4@SiO_2的制备 | 第75-76页 |
4.2.2 表面处理 | 第76页 |
4.2.3 模拟反应 | 第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6页 |
4.3.1 Fe_3O_4@S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76-79页 |
4.3.2 吸波性能 | 第79-81页 |
4.3.3 吸水率和孔隙率 | 第81-82页 |
4.3.4 微观形貌 | 第82-84页 |
4.3.5 反应机理分析 | 第84-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TiO_2@SiO_2对水泥基材料的表面结构和光催化性能影响 | 第88-98页 |
5.1 引言 | 第88-9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0-91页 |
5.2.1 TiO_2@SiO_2的制备 | 第90页 |
5.2.2 净浆的表面处理 | 第90页 |
5.2.3 模拟反应 | 第90-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5.3.1 不同壳层厚度的TiO_2@SiO_2的标表征 | 第91-92页 |
5.3.2 光催化性能 | 第92-93页 |
5.3.3 比表面积 | 第93页 |
5.3.4 水泥基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93-95页 |
5.3.5 反应机理分析 | 第95-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SiO_2@TiO_2在水泥基材料表面的耐久性和作用机理研究 | 第98-118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6.2.1 SiO_2@TiO_2的制备 | 第98-99页 |
6.2.2 表面处理 | 第99页 |
6.2.3 模拟反应 | 第9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6页 |
6.3.1 SiO_2@TiO_2的微观形貌与组成 | 第99-102页 |
6.3.2 光催化性能 | 第102-105页 |
6.3.3 表面微观形貌及吸水率 | 第105-107页 |
6.3.4 TG/DTG分析 | 第107-108页 |
6.3.5 反应机理分析 | 第108-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可见光催化材料BiOBr@SiO_2对水泥基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18-132页 |
7.1 引言 | 第118-119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19页 |
7.2.1 BiOX及BiOX@SiO_2的制备 | 第119页 |
7.2.2 净浆的表面处理 | 第11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9页 |
7.3.1 卤化氧泌光催化剂的选择 | 第119-120页 |
7.3.2 BiOBr在净浆的表面应用 | 第120-122页 |
7.3.3 BiOBr@SiO_2的表征 | 第122-123页 |
7.3.4 BiOBr@SiO_2对净浆组成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7.3.5 光催化性能 | 第124-126页 |
7.3.6 孔隙率与微观形貌 | 第126-129页 |
7.3.7 反应机理分析 | 第12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展望 | 第132-136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32-134页 |
8.2 创新点 | 第134页 |
8.3 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附录 | 第154-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