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问题之提出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0-21页 |
1.4.2 案例研究法 | 第21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21页 |
1.5 相关概念之界定 | 第21-22页 |
1.5.1 分享经济 | 第21-22页 |
1.5.2 共享单车 | 第22页 |
1.6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1.6.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页 |
1.6.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1.6.3 公共产品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案例研究的背景 | 第24-32页 |
2.1 国内共享单车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2.1.1 国内共享单车的兴起与发展 | 第24-27页 |
2.1.2 国内共享单车的管理现状 | 第27页 |
2.2 成都市共享单车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2.2.1 成都市共享单车的兴起与发展 | 第27-28页 |
2.2.2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初期情况 | 第28-29页 |
2.2.3 成都市共享单车深化管理现状 | 第29-30页 |
2.3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典型性 | 第30-32页 |
2.3.1 大中城市中代表性 | 第30页 |
2.3.2 管理效果的示范性 | 第30-31页 |
2.3.3 治理措施的可复制性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之案例描述 | 第32-38页 |
3.1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缘起 | 第32-33页 |
3.1.1 退费难、退押金更难 | 第32页 |
3.1.2 骑行风险剧增、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 第32-33页 |
3.1.3 乱停乱放现象频发,影响市容市貌 | 第33页 |
3.2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3-37页 |
3.2.1 率先出台制度 | 第33-34页 |
3.2.2 创新管理主体 | 第34页 |
3.2.3 规范管理流程 | 第34-35页 |
3.2.4 管理措施多样化 | 第35-37页 |
3.3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效果 | 第37-38页 |
3.3.1 初步实现了共享单车的规范化营运 | 第37页 |
3.3.2 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中的制度先行 | 第38-45页 |
4.1 制度先行之界定及意义 | 第38-39页 |
4.1.1 制度先行之界定 | 第38-39页 |
4.1.2 制度先行的意义 | 第39页 |
4.2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中制度先行的具体做法 | 第39-42页 |
4.2.1 征求意见 | 第39-40页 |
4.2.2 出台文件 | 第40页 |
4.2.3 过程公开 | 第40-41页 |
4.2.4 持续完善 | 第41-42页 |
4.3 制度先行对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效果 | 第42-45页 |
4.3.1 提升城市科学管理水平 | 第43页 |
4.3.2 具有法律和道德的补充作用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中的“3+7+N”会商制度 | 第45-49页 |
5.1 “3+7+N”会商制度之界定及意义 | 第45-46页 |
5.1.1 3+7+N制度之界定 | 第45页 |
5.1.2 3+7+N制度的意义 | 第45-46页 |
5.2 “3+7+N”会商制度具体做法 | 第46-47页 |
5.2.1 群体多元化 | 第46-47页 |
5.2.2 会商常态化 | 第47页 |
5.3 “3+7+N”会商制度对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效果 | 第47-49页 |
5.3.1 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 第47-48页 |
5.3.2 综合施策解决重点问题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中的社会共治 | 第49-54页 |
6.1 社会共治之界定及意义 | 第49-50页 |
6.1.1 社会共治之界定 | 第49页 |
6.1.2 社会共治的意义 | 第49-50页 |
6.2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中社会共治的主要做法 | 第50-52页 |
6.2.1 多部门分工合作、加强联动 | 第50-51页 |
6.2.2 “企业+城市”双重管理模式 | 第51页 |
6.2.3 一区一策因地制宜 | 第51页 |
6.2.4 建立抄告评分制度、完善征信体系 | 第51-52页 |
6.3 社会共治对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效果 | 第52-54页 |
6.3.1 初步建成了城市管理共治体系 | 第52-53页 |
6.3.2 数据共享打造数字化城市 | 第53页 |
6.3.3 绿色出行改善环境和交通压力 | 第53-54页 |
第七章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的案例启示 | 第54-58页 |
7.1 制度先行在共享单车管理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 第54-55页 |
7.2 “3+7+N”会商制度是共享单车管理的关键抓手 | 第55-56页 |
7.3 社会共治是共享单车管理取得效果的基本保障 | 第56-5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8.1.1 成都市共享单车管理之结论 | 第58页 |
8.1.2 成都市创新管理之结论 | 第58-59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8.2.1 推进共享经济领域法制进程 | 第59-60页 |
8.2.2 加快财税征管制度适应转变 | 第60页 |
8.2.3 健全安全监管和保险保障制度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