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简介 | 第13-19页 |
1.2.1 形成和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14-16页 |
1.2.3 改性方法 | 第16-19页 |
1.2.3.1 贵金属沉积 | 第16-17页 |
1.2.3.2 过渡金属掺杂 | 第17-18页 |
1.2.3.3 非金属离子掺杂 | 第18页 |
1.2.3.4 半导体复合 | 第18-19页 |
1.2.3.5 表面光敏化 | 第19页 |
1.3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 | 第19-31页 |
1.3.1 发展历史 | 第19-21页 |
1.3.2 结构 | 第21-22页 |
1.3.3 性质 | 第22-23页 |
1.3.3.1 热稳定性 | 第22页 |
1.3.3.2 化学稳定性 | 第22-23页 |
1.3.3.3 光学特性 | 第23页 |
1.3.3.4 光电化学特性 | 第23页 |
1.3.4 合成方法 | 第23-28页 |
1.3.4.1 热聚合法 | 第24-25页 |
1.3.4.2 溶剂热法 | 第25-26页 |
1.3.4.3 电化学沉积 | 第26-27页 |
1.3.4.4 固相反应法 | 第27-28页 |
1.3.5 应用 | 第28-31页 |
1.3.5.1 光催化水解制氢 | 第28-29页 |
1.3.5.2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29-30页 |
1.3.5.3 催化加氢反应 | 第30-31页 |
1.3.5.4 催化NO分解 | 第31页 |
1.4 课题提出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37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2.2 主要分析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34-35页 |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4页 |
2.2.2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第34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4页 |
2.2.4 荧光光谱(PL) | 第34页 |
2.2.5 紫外-可见光光谱仪(UV-vis) | 第34-35页 |
2.3 有机污染物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2.4 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及检测条件 | 第35页 |
2.5 光电化学测试方法及测试条件 | 第35-36页 |
2.6 材料的重复可利用测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单原子铁/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7-58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1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1.1 纯g-C3_N_4的制备 | 第38页 |
3.2.1.2 g-C_3N_4前驱体的制备 | 第38页 |
3.2.1.3 g-C_3N_4材料的制备 | 第38页 |
3.2.1.4 SA-Fe/g-C_3N_4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2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39页 |
3.2.3 对照实验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6页 |
3.3.1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40-46页 |
3.3.1.1 形貌与结构 | 第40-41页 |
3.3.1.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1-42页 |
3.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2-43页 |
3.3.1.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3.3.1.5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3.3.1.6 光电流分析 | 第45-46页 |
3.3.2 光催化降解啶虫脒实验研究 | 第46-53页 |
3.3.2.1 对照实验 | 第47-49页 |
3.3.2.2 不同比例的材料对光催化降解啶虫脒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2.3 双氧水浓度对光催化降解啶虫脒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4 污染物的起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啶虫脒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2.5 溶液pH对光催化降解啶虫脒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3 材料的适用性研究 | 第53-54页 |
3.3.4 材料的重复利用性研究 | 第54-55页 |
3.3.5 材料的活性氧类检测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纳米颗粒铁/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58-75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4.2.1 材料的制备 | 第59-60页 |
4.2.1.1 g-C_3N_4的制备 | 第59页 |
4.2.1.2 Fe/g-C_3N_4的制备 | 第59-60页 |
4.2.2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2页 |
4.3.1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60-65页 |
4.3.1.1 形貌与结构 | 第60-61页 |
4.3.1.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61-62页 |
4.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2-63页 |
4.3.1.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4.3.1.5 荧光光谱分析 | 第64-65页 |
4.3.2 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65-70页 |
4.3.2.1 不同质量比的材料对光降解刚果红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2.2 PS浓度对光催化降解刚果红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2.3 催化剂质量对光催化降解刚果红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2.4 pH对光催化降解刚果红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3 材料的重复利用性研究 | 第70-71页 |
4.3.4 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第71-72页 |
4.4 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金属簇钴/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75-85页 |
5.1 前言 | 第7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5.2.1 材料的制备 | 第75-76页 |
5.2.2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76-7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3页 |
5.3.1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77-79页 |
5.3.1.1 形貌和结构 | 第77-78页 |
5.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8-79页 |
5.3.2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79-82页 |
5.3.2.1 不同比例的材料对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2.2 pH对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3 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82页 |
5.3.4 材料的重复利用性研究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