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2-13页 |
1.1.1 环境心理学 | 第12页 |
1.1.2 城市公园 | 第12-13页 |
1.1.3 景观设计 | 第13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1.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3-14页 |
1.2.2 认知地图理论 | 第14-16页 |
1.2.3 个人空间理论 | 第16页 |
1.2.4 感觉、知觉与认知理论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国外环境心理学在公园景观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国内环境心理学在公园景观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19-22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2.1.1 城市公园景观快速发展的瓶颈 | 第19页 |
2.1.2 人们需求的提高导致景观设计的提升 | 第19页 |
2.1.3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公园景观设计的必然性 | 第19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2.0 提高景观适应能力 | 第19-20页 |
2.2.1 增加景观吸引力 | 第20页 |
2.2.2 满足人性化的需求 | 第20页 |
2.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2.3.1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2.3.2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概况的基础研究 | 第22-30页 |
3.1 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4页 |
3.1.1 视觉、知觉、认知理论与公园景观层次 | 第22-23页 |
3.1.2 认知地图与公园景观元素 | 第23页 |
3.1.3 私密空间与公园景观 | 第23-24页 |
3.1.4 本章小结 | 第24页 |
3.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公园景观层次分析 | 第24-28页 |
3.2.1 感官印象层次 | 第24-27页 |
3.2.2 空间感知层次 | 第27-28页 |
3.2.3 景观认知层次 | 第28页 |
3.3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园景观应用原则 | 第28-30页 |
3.3.1 满足游客安全感的原则 | 第28-29页 |
3.3.2 满足游客舒适性的原则 | 第29页 |
3.3.3 满足游客社会交往的原则 | 第29页 |
3.3.4 满足游客认识新奇的原则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的研究 | 第30-39页 |
4.1 感官印象层次,满足安全舒适需求 | 第30-33页 |
4.1.1 园路的设计分析 | 第30-31页 |
4.1.2 标志物的设计 | 第31页 |
4.1.3 节点的设计 | 第31-32页 |
4.1.4 区域与边界设计 | 第32-33页 |
4.2 空间感知层次,满足社会交往需求 | 第33-35页 |
4.2.1 改善道路网络的通达性 | 第33页 |
4.2.2 提升私密空间的适宜性 | 第33-34页 |
4.2.3 完善空间尺度的舒适性 | 第34-35页 |
4.3 景观认知层次,满足认识新奇的需求 | 第35-39页 |
4.3.1 丰富公园景观的多样化 | 第35-37页 |
4.3.2 营造归属感的公共安全体系 | 第37页 |
4.3.3 增强地域文化表达的创新性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项目实践——以桐城市木鱼山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 第39-51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9-40页 |
5.1.1 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分析 | 第39页 |
5.1.2 区位分析 | 第39-40页 |
5.1.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40页 |
5.2 设计指导思想 | 第40-42页 |
5.2.0 设计理念 | 第40-41页 |
5.2.1 设计主题 | 第41页 |
5.2.2 设计目标 | 第41-42页 |
5.3 感官印象层次,满足安全舒适需求 | 第42-48页 |
5.3.1 园路景观设计 | 第42-43页 |
5.3.2 标志物的设计 | 第43-44页 |
5.3.3 节点的设计 | 第44-48页 |
5.4 空间感知层次,满足社会交往需求 | 第48-49页 |
5.4.1 通达的道路网络 | 第48页 |
5.4.2 适宜的私密空间 | 第48-49页 |
5.4.3 舒适的空间尺度 | 第49页 |
5.5 景观认知层次,满足认识新奇需求 | 第49-51页 |
5.5.1 丰富公园景观的多样化 | 第49-50页 |
5.5.2 提高公共安全体系 | 第50页 |
5.5.3 增加地域文化表达创新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