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星载SAR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3 常用工作模式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星地几何模型及参数分析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星地空间几何模型 | 第18-23页 |
2.2.1 卫星轨道模型 | 第18-21页 |
2.2.2 地球模型 | 第21页 |
2.2.3 空间坐标系及其转换 | 第21-23页 |
2.3 卫星轨道特性分析 | 第23-30页 |
2.3.1 卫星运动参数 | 第23-26页 |
2.3.2 速度特性 | 第26-29页 |
2.3.3 斜视角 | 第29-30页 |
2.4 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 第30-32页 |
2.4.1 地表覆盖能力 | 第30-31页 |
2.4.2 距离向分辨率 | 第31-32页 |
2.4.3 方位向分辨率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滑动聚束模式高分辨率成像算法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工作原理及信号分析 | 第33-35页 |
3.2.1 滑动聚束几何模型 | 第33-34页 |
3.2.2 点目标回波方程 | 第34-35页 |
3.3 成像性能对比 | 第35-38页 |
3.3.1 多普勒历程 | 第35-37页 |
3.3.2 方位向分辨率 | 第37-38页 |
3.3.3 成像范围 | 第38页 |
3.4 成像处理方案 | 第38-44页 |
3.4.1 弯曲轨道“一步运动补偿” | 第39-41页 |
3.4.2 子孔径划分原理 | 第41-42页 |
3.4.3 子孔径成像算法流程 | 第42-44页 |
3.5 仿真与分析 | 第44-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TOPS模式极坐标格式成像算法 | 第48-5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工作原理及信号分析 | 第48-50页 |
4.3 极坐标格式算法原理 | 第50-54页 |
4.3.1 传统极坐标格式算法 | 第50-51页 |
4.3.2 广义极坐标格式算法(GPFA) | 第51-54页 |
4.3.3 GPFA流程总结 | 第54页 |
4.4 仿真与分析 | 第54-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环视扫描模式宽测绘带成像算法 | 第59-76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环视扫描SAR工作原理 | 第59-62页 |
5.2.1 环视扫描SAR几何模型 | 第59-60页 |
5.2.2 关键成像参数 | 第60-62页 |
5.3 结合ScanSAR的成像模式设计 | 第62-64页 |
5.4 成像处理算法 | 第64-68页 |
5.4.1 子图成像算法 | 第64-65页 |
5.4.2 几何失真校正 | 第65-66页 |
5.4.3 环形图像拼接 | 第66-67页 |
5.4.4 成像处理流程总结 | 第67-68页 |
5.5 仿真与分析 | 第68-75页 |
5.5.1 点目标仿真 | 第68-73页 |
5.5.2 面目标仿真 | 第73-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