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基于智能卡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性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20-4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0-22页
        1.1.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8页
        1.2.1. 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4-29页
        1.2.2. 交通领域中复杂网络研究现状第29-34页
        1.2.3. 加权复杂网络研究现状第34-35页
        1.2.4. 轨道交通网络研究现状第35-36页
        1.2.5.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事故影响研究第36-38页
    1.3. 存在问题第38-39页
    1.4.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5. 技术路线第40-42页
2. 基础理论研究第42-58页
    2.1. 图论的基本理论第42页
    2.2. 复杂网络模型第42-45页
    2.3. 网络统计特征第45-53页
        2.3.1. 无权网络中的统计特征值第45-49页
        2.3.2. 加权网络中的统计特征值第49-53页
    2.4. 网络可靠性研究第53-57页
        2.4.1. 可靠性定义第53-54页
        2.4.2. 可靠性测度指标第54-57页
    2.5. 小结第57-58页
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空间特性及可靠性研究第58-112页
    3.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定义第58-59页
    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空间模型的构建方法第59-68页
        3.2.1. L和P空间模型第59-61页
        3.2.2. 无权和加权网络模型第61-64页
        3.2.3. 路径选择及边权确定第64-68页
    3.3.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统计特征值第68-99页
        3.3.1. 无权网络统计特征值第69-82页
        3.3.2. 加权网络统计特征值第82-99页
    3.4.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第99-110页
        3.4.1. 网络相继故障的定义第99-101页
        3.4.2. 可靠性测度指标计算第101-110页
    3.5. 小结第110-112页
4.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拥挤状态的传播及消散第112-137页
    4.1. 客流传播系统的组成部分第112-113页
    4.2. 客流传播模型建立第113-120页
        4.2.1. 起始边客流传播模型第114-116页
        4.2.2. 普通边客流传播模型第116-117页
        4.2.3. 换乘边客流传播模型第117-120页
    4.3. 关键节点的评估指标第120-123页
    4.4.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传播第123-136页
        4.4.1. 客流传播模型参数标定第123-126页
        4.4.2. 网络客流动态展示第126-129页
        4.4.3. 网络关键站点识别第129-132页
        4.4.4. 早高峰时段网络可靠性第132-136页
    4.5. 小结第136-137页
5.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故对网络的影响第137-191页
    5.1.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运营事故统计第137-146页
    5.2. 突发事故下的客流特性分析第146-156页
        5.2.1. 受影响乘客的类型划分第146-148页
        5.2.2. 突发事故下的乘客路径选择调研第148-152页
        5.2.3. 突发事故下的客流受影响级别第152-156页
    5.3. 基于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案例分析第156-189页
        5.3.1. 案例情景假设第156-157页
        5.3.2. 网络结构的变化第157-158页
        5.3.3. 突发事故下客流分类第158-164页
        5.3.4. 突发事故下客流决策第164-167页
        5.3.5. 全网动态仿真模拟第167-182页
        5.3.6. 区间受影响程度等级分布第182-185页
        5.3.7. 突发事故网络可靠性分析第185-189页
    5.4. 小结第189-191页
6. 结论和展望第191-197页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第191-195页
        6.1.1. 研究成果第191-194页
        6.1.2. 创新点第194-195页
    6.2. 展望第195-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4页
作者简历第204-20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菌生物膜对天然及工程纳米颗粒的响应机制
下一篇: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