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3-14页 |
1.2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 第14-18页 |
1.2.1 结核分枝杆菌 | 第14页 |
1.2.2 牛分枝杆菌 | 第14-15页 |
1.2.3 BCG | 第15页 |
1.2.4 其它分枝杆菌 | 第15-16页 |
1.2.5 分枝杆菌复合群基因组比较 | 第16页 |
1.2.6 Rv0309基因 | 第16-18页 |
1.3 结核分枝杆菌与天然免疫 | 第18-25页 |
1.3.1 结核相关天然免疫细胞 | 第18-20页 |
1.3.2 结核感染中天然免疫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 第20-22页 |
1.3.3 与结核分枝杆菌先天免疫相关的细胞功能 | 第22-25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6-5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35页 |
3.1.1 菌株、细胞及载体 | 第26-27页 |
3.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7页 |
3.1.3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7-32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3.1.5 实验动物 | 第32-33页 |
3.1.6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3页 |
3.1.7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3-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59页 |
3.2.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核分枝杆菌Rv0309基因特点 | 第35页 |
3.2.2 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35-37页 |
3.2.3 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内毒素去除 | 第37-38页 |
3.2.4 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与RAW264.7细胞互作 | 第38页 |
3.2.5 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8-40页 |
3.2.6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提取 | 第40-41页 |
3.2.7 pMV261-Rv0309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1-43页 |
3.2.8 pMv261-Rv0309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和BCG的构建 | 第43-44页 |
3.2.9 重组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及生长曲线 | 第44页 |
3.2.10 重组菌外源基因表达鉴定 | 第44-47页 |
3.2.11 重组分枝杆菌(rBCG和rMS)感染巨噬细胞及样品制备 | 第47-49页 |
3.2.12 细胞侵袭实验和胞内存活实验 | 第49-50页 |
3.2.13 耻垢分枝杆菌黏附实验 | 第50页 |
3.2.14 BCG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50-58页 |
3.2.15 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9-77页 |
4.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序列特点 | 第59页 |
4.2 Rv0309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 | 第59-60页 |
4.3 构建重组质粒 | 第60-62页 |
4.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60-61页 |
4.3.2 重组质粒鉴定 | 第61-62页 |
4.4 耻垢分枝杆菌和BCG过表达菌株鉴定 | 第62-64页 |
4.5 重组菌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64-65页 |
4.5.1 生长曲线测定 | 第64页 |
4.5.2 rMS和rBCG菌落形态 | 第64-65页 |
4.6 重组蛋白抑制LPS诱导炎性因子的表达 | 第65-66页 |
4.7 重组菌株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66-67页 |
4.8 重组菌株抑制TLR2受体的表达 | 第67-68页 |
4.9 重组菌株抑制MAPKs信号通路中分子的磷酸化 | 第68-69页 |
4.10 重组菌株的抗吞噬和胞内存活能力增强 | 第69-70页 |
4.11 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黏附能力增强 | 第70-71页 |
4.12 BCG基因缺失株鉴定 | 第71-77页 |
4.12.1 同源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71-73页 |
4.12.2 phAE159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73-75页 |
4.12.3 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75-77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77-82页 |
5.1 讨论 | 第77-80页 |
5.1.1 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对宿主天然免疫的影响 | 第77-78页 |
5.1.2 Rv0309对重组菌黏附、胞内存活和抗吞噬能力的作用 | 第78-79页 |
5.1.3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 第79-80页 |
5.2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