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生死观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8-2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一)对生与死的关注是幼儿生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 | 第8-9页 |
(二)认识和理解幼儿是教育的起点 | 第9页 |
(三)理解幼儿应立足儿童视角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一)国内外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不同学科对生死观的研究 | 第12-18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8-20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儿童视角 | 第20-21页 |
(二)“活的”和“死的” | 第21页 |
(三)生死观 | 第21-22页 |
四、理论基础——现象学的有关理论 | 第22-27页 |
(一)研究原则——面向事物本身 | 第22-23页 |
(二)研究入口——幼儿“是其所是”的现象 | 第23-24页 |
(三)分析方法——三角互证保证“如其所是” | 第24-25页 |
(四)研究落脚点——回到教育本身 | 第25-27页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27-3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7-28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28页 |
四、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8页 |
五、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28-30页 |
(一)现象学与本研究的契合 | 第28-29页 |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 第30-32页 |
(一)资料的收集 | 第30-31页 |
(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31-32页 |
(三)文本写作 | 第32页 |
七、研究质量和伦理保证 | 第32-35页 |
(一)研究质量 | 第32-33页 |
(二)研究伦理 | 第33-35页 |
八、研究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幼儿的植物生死观 | 第36-50页 |
一、“活的”植物与植物的“死” | 第36-41页 |
(一)幼儿与“活的”植物 | 第36-40页 |
(二)幼儿关注植物的“死亡”现象 | 第40-41页 |
二、幼儿的植物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 第41-48页 |
(一)主题1——幼儿对植物生命的认知 | 第45-46页 |
(二)主题2——幼儿对植物生命的体验 | 第46-47页 |
(三)主题3——幼儿对植物生命的行为 | 第47-48页 |
三、对幼儿的植物生死观的总结与反思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幼儿的动物生死观 | 第50-65页 |
一、“活的”动物与动物的“死” | 第50-58页 |
(一)幼儿与“活的”动物 | 第50-53页 |
(二)幼儿关注动物的“死亡”现象 | 第53-58页 |
二、幼儿的动物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 第58-63页 |
(一)主题1——幼儿对动物生命的认知 | 第60-61页 |
(二)主题2——幼儿对动物生命的体验 | 第61-62页 |
(三)主题3——幼儿对动物生命的行为 | 第62-63页 |
三、对幼儿的动物生死观的总结与反思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幼儿对人生命的认知、体验和行为 | 第65-85页 |
一、幼儿生活中的他人 | 第65-75页 |
(一)幼儿与“活的”人 | 第65-68页 |
(二)幼儿关注人的“死亡”现象 | 第68-75页 |
二、幼儿对人的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 第75-83页 |
(一)主题1——幼儿对人的生命的认知 | 第79-81页 |
(二)主题2——幼儿对人生命的体验 | 第81-82页 |
(三)主题3——幼儿对人生命的行为 | 第82-83页 |
三、对幼儿对人的生命的理解的总结和反思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第85-10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5-88页 |
二、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反思 | 第88-98页 |
(一)认识理解幼儿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 | 第88页 |
(二)幼儿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 第88-90页 |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策略 | 第90-98页 |
三、研究的特色、局限与展望 | 第98-100页 |
(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98页 |
(二)研究局限和思考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附录 | 第105-109页 |
附录1 家长知情信 | 第105-106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106-107页 |
附录3 幼儿绘画访谈提纲 | 第107-108页 |
附录4 拟观察记录表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