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 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重难点 | 第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有关概念的综述 | 第15-19页 |
2.1.1 乒乓球技术的相关综述 | 第15-17页 |
2.1.2 乒乓球战术的相关综述 | 第17-19页 |
2.1.3 乒乓球技术与战术的相关性研究的综述 | 第19页 |
2.2 相关乒乓球选手技战术的研究 | 第19-21页 |
2.3 当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3页 |
3.2.2 录像观察法 | 第23-24页 |
3.2.3 对比分析法 | 第24页 |
3.2.4 三段指标评估法 | 第24-25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5-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51页 |
4.1 丁宁,冯亚兰实力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4.2 丁宁对阵削球手的技战术分析 | 第28-36页 |
4.2.1 丁宁对阵金景娥的技战术分析 | 第28-29页 |
4.2.2 丁宁对阵武杨的技战术分析 | 第29-32页 |
4.2.3 丁宁在比赛中发球抢攻阶段的发球旋转,落点,第三板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4.2.4 丁宁在比赛中接发球落点,接发球第一板所用技术以及接发球后第四板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4.2.5 丁宁相持段技战术运用效果统计分析 | 第34-36页 |
4.3 冯亚兰对阵削球手的技战术分析 | 第36-43页 |
4.3.1 冯亚兰对阵金景娥的技战术分析 | 第36-38页 |
4.3.2 冯亚兰对阵武杨的技战术分析 | 第38-39页 |
4.3.3 冯亚兰在比赛中发球抢攻阶段的发球旋转,落点,第三板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第39-41页 |
4.3.4 冯亚兰在比赛中接发球落点,接发球第一板所用技术以及接发球后第四板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第41-42页 |
4.3.5 冯亚兰相持段技战术运用效果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4 丁宁与冯亚兰对阵削球手的技战术对比分析 | 第43-51页 |
4.4.1 丁宁冯亚兰对阵削球选手的实力评估对比 | 第43-45页 |
4.4.2 丁宁冯亚兰对阵削球选手使用的主要技战术统计对比 | 第45-5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