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依据、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2-14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1.3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9页 |
1.2.1 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页岩孔隙结构表征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0-21页 |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1.5.1 主要成果 | 第21-22页 |
1.5.2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3-27页 |
2.1 区域构造概况 | 第23-25页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25-27页 |
2.2.1 奥陶纪地层 | 第25-26页 |
2.2.2 志留纪地层 | 第26-27页 |
第3章 五峰—龙马溪组典型区块页岩发育特征 | 第27-59页 |
3.1 焦石坝包鸾地区 | 第27-41页 |
3.1.1 地质特征 | 第27-29页 |
3.1.2 岩石学特征 | 第29-30页 |
3.1.3 有机碳与矿物组分特征 | 第30-32页 |
3.1.4 无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2-41页 |
3.2 威远地区 | 第41-50页 |
3.2.1 地质特征 | 第41-42页 |
3.2.2 岩石学特征 | 第42-44页 |
3.2.3 有机碳与矿物组分特征 | 第44-45页 |
3.2.4 无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50页 |
3.3 长宁地区 | 第50-59页 |
3.3.1 地质特征 | 第50-51页 |
3.3.2 岩石学特征 | 第51-52页 |
3.3.3 有机碳与矿物组分特征 | 第52-54页 |
3.3.4 无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59页 |
第4章 典型井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 第59-118页 |
4.1 孔隙表征方法 | 第59-64页 |
4.1.1 氩离子抛光与扫描电镜 | 第59-60页 |
4.1.2 低温氮气吸附方法 | 第60-62页 |
4.1.3 小角X射线散射 | 第62-64页 |
4.2 威远地区黑色页岩孔隙特征 | 第64-77页 |
4.2.1 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64-69页 |
4.2.2 氮气吸附孔隙结构 | 第69-74页 |
4.2.3 小角散射孔隙结构 | 第74-77页 |
4.3 长宁地区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 第77-91页 |
4.3.1 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77-82页 |
4.3.2 氮气吸附孔隙结构 | 第82-88页 |
4.3.3 小角散射孔隙结构 | 第88-91页 |
4.4 焦石坝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 第91-104页 |
4.4.1 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91-96页 |
4.4.2 氮气吸附孔隙结构 | 第96-101页 |
4.4.3 小角散射孔隙结构 | 第101-104页 |
4.5 包鸾地区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 第104-118页 |
4.5.1 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104-108页 |
4.5.2 氮气吸附孔隙结构 | 第108-114页 |
4.5.3 小角散射孔隙结构 | 第114-118页 |
第5章 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形成与演化 | 第118-149页 |
5.1 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黑色页岩沉积机理 | 第118-131页 |
5.1.1 优质黑色页岩岩相和矿物学特征 | 第118-121页 |
5.1.2 优质黑色页岩纵横向展布特征 | 第121-125页 |
5.1.3 优质黑色页岩无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5-128页 |
5.1.4 优质黑色页岩发育模式 | 第128-131页 |
5.2 五峰—龙马溪组优质储层孔隙形成机理 | 第131-149页 |
5.2.1 储层岩相对孔隙的影响 | 第131-135页 |
5.2.2 储层成岩序列对孔隙的影响 | 第135-139页 |
5.2.3 构造变形对孔隙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5.2.4 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孔隙结构演化模式 | 第142-145页 |
5.2.5 焦石坝、长宁和威远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孔隙结构异同 | 第145-149页 |
结论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