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油气聚集带特征及分布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烃源岩与气源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油气聚集带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已完成工作量 | 第23页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3-24页 |
1.7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成藏地质特征 | 第25-87页 |
2.1 构造与地层特征 | 第25-31页 |
2.1.1 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2.1.2 地层特征及分布 | 第27-31页 |
2.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第31-42页 |
2.2.1 沉积环境分析 | 第31-36页 |
2.2.2 沉积相特征 | 第36-42页 |
2.3 烃源岩特征 | 第42-52页 |
2.3.1 须家河组烃源岩 | 第42-46页 |
2.3.2 二叠系烃源岩 | 第46-49页 |
2.3.3 雷口坡组烃源岩 | 第49-52页 |
2.4 储层特征 | 第52-83页 |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2-57页 |
2.4.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7-59页 |
2.4.3 储层孔隙特征 | 第59-66页 |
2.4.4 储层成因 | 第66-75页 |
2.4.5 储层识别 | 第75-83页 |
2.5 盖层特征 | 第83-85页 |
2.6 油气聚集带概念 | 第85-87页 |
第3章 泸州古隆起北斜坡天然气聚集带 | 第87-102页 |
3.1 天然气聚集带的划分 | 第87-89页 |
3.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89-90页 |
3.2.1 构造与地层特征 | 第89页 |
3.2.2 聚集带分区 | 第89-90页 |
3.3 成藏地质特征 | 第90-99页 |
3.3.1 沉积相和储层特征 | 第90-92页 |
3.3.2 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 | 第92-95页 |
3.3.3 源储关系 | 第95-97页 |
3.3.4 圈闭和盖层特征 | 第97-99页 |
3.4 天然气聚集模式及评价 | 第99-102页 |
3.4.1 天然气聚集模式 | 第99-100页 |
3.4.2 聚集带评价 | 第100-102页 |
第4章 天井山古隆起南缘天然气聚集带 | 第102-124页 |
4.1 天然气聚集带的划分 | 第102-104页 |
4.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04-107页 |
4.2.1 构造与地层特征 | 第104-107页 |
4.2.2 聚集带分区 | 第107页 |
4.3 成藏地质特征 | 第107-119页 |
4.3.1 沉积相和储层特征 | 第107-111页 |
4.3.2 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 | 第111-116页 |
4.3.3 源储关系 | 第116-118页 |
4.3.4 圈闭和盖层特征 | 第118-119页 |
4.4 天然气聚集模式及评价 | 第119-121页 |
4.4.1 天然气聚集模式 | 第119-120页 |
4.4.2 聚集带评价 | 第120-121页 |
4.5 形成天然气聚集带的主控因素 | 第121-122页 |
4.6 两个天然气聚集带之间的差异性 | 第122-124页 |
第5章 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 第124-136页 |
5.1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 第124-130页 |
5.2 刻度区解剖 | 第130-134页 |
5.2.1 磨溪雷一气藏 | 第130-131页 |
5.2.2 中坝雷三段气藏 | 第131-134页 |
5.3 天然气聚集带的资源量评价 | 第134-136页 |
结论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