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学术史的回顾 | 第13-22页 |
(一) 有关近代中国新闻教育概况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3-16页 |
(二) 有关燕京大学新闻学系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6-19页 |
(三) 有关国难与燕京大学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9-20页 |
(四) 有关国难与新闻教育界、燕大新闻学系的学术史回顾 | 第20-22页 |
三、相关概念、研究时段的说明 | 第22-23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24-25页 |
第一章 “为国效荩忠”:“九·一八”后的燕大新闻系(1931-1934) | 第25-53页 |
第一节 因应社会需要:燕大新闻系的正式创立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不可偏离中国角度”:黄宪昭对课程体系的调整 | 第27-36页 |
一、教学目标:培养报界专门人才 | 第27-28页 |
二、扩大课程范围,实行通才教育 | 第28-32页 |
三、推进研究生教育,养成高深学识 | 第32-34页 |
四、重视毕业论文训练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学理与实用并重:新闻刊物之创办 | 第36-42页 |
一、学理色彩浓厚:《燕大报务之声》与《新中国月刊》 | 第37-39页 |
二、回应现实:“九·一八”与《平西报》的创办 | 第39-42页 |
第四节 强化内外联系:新闻学术活动之展开 | 第42-53页 |
一、中外教育交流:“燕京——密苏里”计划 | 第42-45页 |
二、内联外引:沟通新闻界 | 第45-53页 |
第二章 “事在人为”:华北危机时的燕大新闻系(1934-1937) | 第53-97页 |
第一节 梁士纯对教育宗旨与课程体系的变革 | 第53-63页 |
一、培养有改革创见的“领袖”人才 | 第53-54页 |
二、通识教育下的“实用化”:课程体系再调整 | 第54-63页 |
第二节 “学”与“术”之载体:燕京新闻学会 | 第63-67页 |
一、学生自治社团 | 第63-64页 |
二、“生活即教育”:新闻学会“学”与“术”的展开 | 第64-67页 |
第三节 理论研究与现实体验:新闻刊物之再创 | 第67-71页 |
一、社区报纸的重构:《燕京新闻》 | 第67-70页 |
二、服务中国报界:《报人世界》与西方新闻学理的引介 | 第70-71页 |
第四节 救国的“另类形式”:学术研究活动的密集化 | 第71-88页 |
一、使命意识的逐步凸显:新闻学讨论会的创革与发展 | 第71-80页 |
二、“救国宣传”的另一路径:梁士纯与宣传学研究 | 第80-88页 |
第五节 投身国难事业:“新闻救国”实践之进行 | 第88-97页 |
一、参与新闻界联合救亡:梁士纯与平津新闻学会的筹创 | 第88-93页 |
二、时事座谈会:新闻系学生的“新闻救国”参与 | 第93-97页 |
第三章 “孤岛”不孤:北平沦陷后的燕大新闻系(1937-1941) | 第97-130页 |
第一节 刘豁轩掌系与新闻系课程体系的整合 | 第98-120页 |
一、“造就领导的报人”:教学目标之推展 | 第100-101页 |
二、“适应新需要”:新闻学课程结构的系统化 | 第101-116页 |
三、重视宣传问题:毕业论文中的“宣传”话语 | 第116-120页 |
第二节 “孤岛”治学:新闻理论刊物的创办 | 第120-127页 |
一、改进中国报业:《燕京水星》的短暂生命 | 第120-123页 |
二、新闻学之中国化:《报学》设立 | 第123-127页 |
第三节 “珍珠港”事件与新闻系的停办 | 第127-130页 |
结语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