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线路交通安全设施论文

基于RFID技术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RFID技术研究概况第12-13页
        1.3.2 信号配时研究概况第13-16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20页
第2章 基于RFID技术的检测点布设与数据采集第20-32页
    2.1 RFID技术理论基础第20-23页
        2.1.1 RFID系统组成第20-21页
        2.1.2 RFID系统类型选取第21-22页
        2.1.3 RFID技术工作原理及流程第22-23页
    2.2 RFID技术特点分析第23-27页
        2.2.1 传统检测技术特点分析第23-24页
        2.2.2 RFID检测数据特点分析第24-26页
        2.2.3 RFID系统检测技术优势第26-27页
    2.3 RFID检测点布设第27-29页
        2.3.1 RFID检测点路段布设第27-28页
        2.3.2 RFID检测点交叉口布设第28-29页
    2.4 RFID数据采集第29-31页
        2.4.1 路网流量采集第29页
        2.4.2 交叉口各流向流量采集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流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2-54页
    3.1 交叉口交通流数据处理第32-42页
        3.1.1 数据描述第32-35页
        3.1.2 RFID数据处理方法第35-37页
        3.1.3 RFID数据处理流程第37-42页
    3.2 交叉口交通流特性分析第42-48页
        3.2.1 交叉口交通流时间特性第42-46页
        3.2.2 交叉口交通流空间特性第46-48页
    3.3 交叉口各流向流量需求分析第48-53页
        3.3.1 交通流转向需求第49-51页
        3.3.2 交叉口各流向流量相似性第51-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基于RFID技术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第54-72页
    4.1 信号配时基本理论第54-57页
        4.1.1 信号配时与相位的关系第54页
        4.1.2 信号配时基本参数第54-56页
        4.1.3 信号相位设计第56-57页
    4.2 基于RFID技术的相位组合第57-65页
        4.2.1 聚类分析方法简介第57-59页
        4.2.2 相位组合模型构建第59-62页
        4.2.3 模型分析第62-65页
    4.3 基于RFID技术的多目标信号配时第65-71页
        4.3.1 目标参数选择第65-67页
        4.3.2 约束条件第67页
        4.3.3 多目标配时模型构建第67-68页
        4.3.4 粒子群算法求解目标函数第68-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迎宾大道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仿真及评价第72-82页
    5.1 交叉口现状信号配时方案第72-73页
        5.1.1 交叉口现状信号条件第72-73页
        5.1.2 现状信号条件存在的问题第73页
    5.2 信号配时设计方案第73-77页
        5.2.1 工作日信号配时方案第73-75页
        5.2.2 非工作日信号配时方案第75-77页
    5.3 交叉口VISSIM仿真与评价第77-81页
        5.3.1 信号配时评价指标第77页
        5.3.2 VISSIM仿真软件第77-78页
        5.3.3 信号配时方案仿真第78-80页
        5.3.4 信号配时方案评价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6.1 研究结论第82-83页
    6.2 研究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拉索腐蚀损伤对斜拉桥结构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