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综合运输体制与结构论文--运输枢纽论文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配置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5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的系统分析第17-28页
    2.1 基本概念第17-19页
        2.1.1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的概念第17-18页
        2.1.2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第18-19页
    2.2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第19-21页
        2.2.1 交通衔接的概念和内涵第19页
        2.2.2 交通衔接系统构成第19-20页
        2.2.3 交通衔接系统配置的目标和原则第20-21页
    2.3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客流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21-23页
        2.3.1 换乘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第21-22页
        2.3.2 换乘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22-23页
    2.4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主要换乘关系分析第23-27页
        2.4.1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换乘类别第23-24页
        2.4.2 对外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特征第24页
        2.4.3 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之间的换乘特征第24-26页
        2.4.4 市内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关系分析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客流预测第28-43页
    3.1 换乘客流分析第28-32页
        3.1.1 换乘客流预测思路第28-29页
        3.1.2 换乘客流影响因素分析第29-32页
    3.2 枢纽客流量预测第32-39页
        3.2.1 城市铁路客运量预测方法第33-34页
        3.2.2 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城市铁路客运量预测第34-38页
        3.2.3 枢纽客流量预测第38-39页
    3.3 换乘客流预测模型第39-41页
        3.3.1 非集计Logit模型原理第39-40页
        3.3.2 换乘客流主要影响因素的选取第40页
        3.3.3 换乘客流预测模型建立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施配置第43-58页
    4.1 交通衔接设施布局模式第43-46页
        4.1.1 布局模式第43-45页
        4.1.2 布局策略第45-46页
    4.2 微观的交通衔接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第46-53页
        4.2.1 交通衔接设施规模确定第46-48页
        4.2.2 交通衔接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第48-51页
        4.2.3 模型求解第51-53页
    4.3 宏观的交通衔接设施配置模型第53-57页
        4.3.1 影响因素分析第53-54页
        4.3.2 模型思路和基本假设第54-56页
        4.3.3 交通衔接设施配置模型第56-57页
    4.4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综合评价第58-70页
    5.1 交通衔接系统评价的特点和原则第58-59页
        5.1.1 评价的特点第58页
        5.1.2 评价的原则第58-59页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59-65页
        5.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59-60页
        5.2.2 评价指标的量化及分级标准第60-65页
    5.3 大型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系统评价方法第65-69页
        5.3.1 常用数学评价方法第65-66页
        5.3.2 物元基础理论第66页
        5.3.3 基于物元理论的交通衔接系统综合评价第66-69页
    5.4 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案例分析第70-84页
    6.1 重庆东站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背景第70-71页
    6.2 重庆东站客流预测分析第71-72页
        6.2.1 重庆东站客流总量预测第71页
        6.2.2 重庆东站换乘客流量预测第71-72页
    6.3 重庆东站交通衔接设施规模预测与布局规划第72-75页
        6.3.1 重庆东站交通衔接设施规模预测第72-73页
        6.3.2 重庆东站交通衔接设施布局规划第73-75页
    6.4 重庆东站交通衔接设施配置第75-81页
        6.4.1 重庆东站客流分布第75-76页
        6.4.2 重庆东站片区规划路网及车流交通分析第76-79页
        6.4.3 重庆东站交通衔接设施配置第79-81页
    6.5 重庆东站交通衔接系统评价第81-84页
        6.5.1 评价指标的量化第81-82页
        6.5.2 综合评价第82-8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7.1 主要结论第84页
    7.2 研究展望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FID技术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研究
下一篇:PVA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及结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