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列车运行组织及调度工作论文

考虑车站服务频率匹配度的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与评价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3 研究现状总结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4页
        1.4.1 论文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4页
2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概述第24-44页
    2.1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基础理论第24-34页
        2.1.1 停站方案的涵义第24-25页
        2.1.2 停站方案的模式第25-27页
        2.1.3 停站方案组合模式第27-28页
        2.1.4 停站方案的影响因素第28-32页
        2.1.5 停站方案的编制原则第32-33页
        2.1.6 高速铁路开行方案的调整流程第33-34页
    2.2 我国高速铁路列车停站现状分析第34-42页
        2.2.1 沪宁高速铁路停站方案分析第35-38页
        2.2.2 京沪高速铁路停站方案分析第38-42页
    2.3 车站服务频率匹配度第42-43页
    2.4 小结第43-44页
3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第44-60页
    3.1 客流节点等级划分第44-46页
        3.1.1 系统聚类法简介第45-46页
        3.1.2 基于系统聚类法的客流节点等级划分第46页
    3.2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优化模型第46-53页
        3.2.1 假设条件第46-47页
        3.2.2 符号说明第47-48页
        3.2.3 目标函数第48-50页
        3.2.4 约束条件第50-51页
        3.2.5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第51-53页
    3.3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求解算法第53-59页
        3.3.1 Pareto多目标优化第53-54页
        3.3.2 遗传算法第54-57页
        3.3.3 基于NSGA-Ⅱ的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求解思路第57-59页
    3.4 小结第59-60页
4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评价第60-70页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60-61页
        4.1.1 目的性原则第60页
        4.1.2 全面性原则第60页
        4.1.3 科学性原则第60-61页
        4.1.4 可量化性原则第61页
    4.2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第61-62页
        4.2.1 OD客流量及客流特征第61页
        4.2.2 路网结构第61页
        4.2.3 铁路运输部门运营效率第61-62页
    4.3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评价需求分析第62-63页
        4.3.1 旅客服务质量评价的需求分析第62页
        4.3.2 铁路运输部门生产效益评价的需求分析第62-63页
    4.4 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第63-67页
        4.4.1 经济指标第63-65页
        4.4.2 技术指标第65页
        4.4.3 服务指标第65-67页
    4.5 基于熵权法的停站方案评价方法第67-68页
    4.6 小结第68-70页
5 实证分析第70-96页
    5.1 京沪高速铁路客流节点划分第70-71页
    5.2 京沪高速铁路停站方案优化第71-81页
        5.2.1 数据参数确定第71-73页
        5.2.2 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求解第73-81页
    5.3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分析比较第81-94页
        5.3.1 经济指标对比分析第81-86页
        5.3.2 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第86-88页
        5.3.3 服务指标对比分析第88-92页
        5.3.4 综合对比分析第92-94页
    5.4 小结第94-9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6-100页
    6.1 论文研究成果第96-97页
    6.2 创新点第97-98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附录A第104-106页
附录B第106-108页
附录C第108-11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0-11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IM技术的地铁区间隧道衬砌结构设计软件研究
下一篇:基于FRAM的铁路事故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