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1 植物多倍体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植物多倍体分类及其表现 | 第12-13页 |
1.1.2 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 | 第13-15页 |
1.1.3 多倍体的应用 | 第15页 |
1.2 异源多倍体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 第15-21页 |
1.2.1 小麦属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2 异源多倍体小麦的起源和进化 | 第16-17页 |
1.2.3 异源多倍体小麦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性状变异 | 第17-20页 |
1.2.4 异源多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性状变异的分子基础研究 | 第20-21页 |
1.3 植物根毛发育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3.1 植物根毛发育过程 | 第22-23页 |
1.3.2 根毛发育调控机理 | 第23-25页 |
1.3.3 根毛的生物学功能 | 第25页 |
1.4 立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25-27页 |
1.4.1 立论依据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不同倍性小麦形成和进化过程中苗期根毛长度变异研究 | 第27-3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7-32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7-32页 |
2.1.2 根系性状的测定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2.1 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小麦与亲本苗期根系性状比较 | 第32-33页 |
2.2.2 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与亲本苗期根毛长度比较 | 第33-34页 |
2.2.3 天然多倍体小麦及其二倍体祖先种苗期根毛长度的比较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TaRHD6基因与不同倍性小麦根毛长度的关系研究 | 第37-5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7-44页 |
3.1.1 供试材料与种植 | 第37-38页 |
3.1.2 TaRHD6基因的克隆和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3.1.3 TaRHD6基因表达分析 | 第40-41页 |
3.1.4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功能鉴定 | 第41-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3.2.1 TaRHD6基因组结构和同源进化分析 | 第44-46页 |
3.2.2 TaRHD6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6-47页 |
3.2.3 TaRHD6基因的转拟南芥功能分析 | 第47-48页 |
3.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TaRSL4基因与不同倍性小麦根毛长度的关系研究 | 第50-6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5页 |
4.1.1 供试材料与种植 | 第50页 |
4.1.2 TaRSL4基因的克隆和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50页 |
4.1.3 TaRSL4基因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4.1.4 TaRSL4部分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51页 |
4.1.5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功能鉴定 | 第51页 |
4.1.6 小麦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基因功能鉴定 | 第51-53页 |
4.1.7 小麦根毛长度与地上部生物量的关系分析 | 第53页 |
4.1.8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4.2.1 TaRSL4基因的克隆及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4.2.2 TaRSL4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57-58页 |
4.2.3 多倍体小麦TaRSL4部分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58-60页 |
4.2.4 TaRSL4基因的转拟南芥功能分析 | 第60-61页 |
4.2.5 TaRSL4基因的转小麦功能分析 | 第61-62页 |
4.2.6 小麦根毛长度差异对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7 小麦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根系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63-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利用DNAi技术鉴定小麦根毛发育相关基因功能的探索研究 | 第67-76页 |
第一节 利用DNAi技术鉴定TaRHD6和TaRSL4基因功能 | 第67-70页 |
5.1.1 材料和方法 | 第67-68页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68页 |
5.1.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小麦TaEXPB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 第70-76页 |
5.2.1 材料和方法 | 第70-71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5.2.3 讨论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 第94-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