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1 植物种子大小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1.1.1 植物种子的发育 | 第13-20页 |
1.1.2 植物种子大小基因的克隆研究 | 第20-24页 |
1.1.3 植物种子大小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 第24-27页 |
1.2 玉米粒重QTL/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 | 第27-30页 |
1.2.1 玉米粒重QTL定位研究 | 第27-28页 |
1.2.2 玉米粒重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8-30页 |
1.3 SPL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1.4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玉米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 | 第35-65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2.1.1 供试材料及其种植 | 第35页 |
2.1.2 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35-36页 |
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6-37页 |
2.1.4 玉米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7页 |
2.1.5 多态性SSR引物的筛选与群体基因型检测 | 第37-38页 |
2.1.6 多态性SSR标记的开发 | 第38页 |
2.1.7 SSR标记的命名 | 第38页 |
2.1.8 ZmSPL1和ZmSPL2基因型检测 | 第38-39页 |
2.1.9 性状考察 | 第39页 |
2.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9页 |
2.1.11 QTL命名及作用方式 | 第39-4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0-61页 |
2.2.1 ZmSPL1和ZmSPL2基因表达与粒重的关系 | 第40-42页 |
2.2.2 F_2群体构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籽粒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2-44页 |
2.2.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44-48页 |
2.2.4 偏分离SSR标记 | 第48-50页 |
2.2.5 玉米粒重等性状QTL初定位 | 第50-53页 |
2.2.6 QTL位点qHKW1和qHKW4-2区间SSR标记开发 | 第53-55页 |
2.2.7 QTL区间qHKW1和qHKW4-2 SSR标记加密及QTL分析 | 第55-57页 |
2.2.8 F_2群体ZmSPL1和ZmSPL2基因型与百粒重性状单标记分析 | 第57-61页 |
2.3 讨论 | 第61-65页 |
2.3.1 玉米QTL定位亲本与定位群体选择 | 第61-62页 |
2.3.2 SSR标记偏分离现象 | 第62页 |
2.3.3 粒重及粒长和粒宽QTL的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2.3.4 粒重QTL qHKW1和qHKW4-2区间的遗传图谱加密 | 第63-64页 |
2.3.5 玉米粒重QTL的环境稳定性 | 第64-65页 |
第三章 ZmSPL1和ZmSPL2基因的水稻转基因功能分析 | 第65-8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5-72页 |
3.1.1 供试材料及其种植 | 第65页 |
3.1.2 水稻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鉴定 | 第65-70页 |
3.1.3 水稻组织RNA提取、cDNA合成及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70页 |
3.1.4 水稻性状考察 | 第70页 |
3.1.5 水稻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测定及淀粉粒观察 | 第70-71页 |
3.1.6 水稻籽粒颖壳电镜扫描和石蜡切片观察 | 第71-7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3页 |
3.2.1 ZmSPL1和ZmSPL2基因的水稻遗传转化和后代鉴定 | 第72-73页 |
3.2.2 ZmSPL1和ZmSPL2基因超表达水稻表型分析 | 第73-77页 |
3.2.3 ZmSPL1和ZmSPL2基因超表达水稻籽粒品质性状测定和淀粉粒观察 | 第77-79页 |
3.2.4 ZmSPL1和ZmSPL2基因超表达水稻籽粒颖壳显微观察 | 第79-83页 |
3.3 讨论 | 第83-85页 |
第四章 ZmSPL1基因的玉米转基因功能鉴定 | 第85-10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4.1.1 供试材料及其种植 | 第85页 |
4.1.2 玉米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鉴定 | 第85-88页 |
4.1.3 玉米RNA提取、cDNA合成及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88页 |
4.1.4 玉米性状考察 | 第88页 |
4.1.5 ZmSPL1基因超表达玉米基因组背景检测 | 第88-89页 |
4.1.6 玉米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测定 | 第89页 |
4.1.7 玉米干种子淀粉粒观察 | 第89页 |
4.1.8 玉米籽粒石蜡切片观察 | 第89页 |
4.1.9 玉米成熟籽粒愈伤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实验 | 第89-9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4页 |
4.2.1 ZmSPL1基因的玉米遗传转化和后代分子检测 | 第90-91页 |
4.2.2 ZmSPL1基因的玉米超表达株系与野生型表型分析 | 第91-97页 |
4.2.3 ZmSPL1基因超表达玉米籽粒品质性状测定和淀粉粒观察 | 第97-98页 |
4.2.4 ZmSPL1基因超表达玉米籽粒石蜡切片观察结果 | 第98-101页 |
4.2.5 ZmSPL1基因超表达玉米籽粒诱导愈伤中细胞周期基因的表达 | 第101-103页 |
4.2.6 自交系87-1和B73中ZmSPL1基因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第103-104页 |
4.2.7 ZmSPL1基因UTR区域等位变异分析 | 第104页 |
4.3 讨论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表 | 第125-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