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缘起 | 第13-14页 |
1.1.1 背景 | 第13页 |
1.1.2 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1.2.1 自给式住宅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2 乡村住宅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2.3 澳大利亚建造经验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Self-sufficient Housing的概念 | 第18-24页 |
2.1 零碳住宅的尝试 | 第18-20页 |
2.1.1 零碳住宅的起源 | 第18-19页 |
2.1.2 零碳住宅的基本定义及构成 | 第19-20页 |
2.2 自给式住宅的国际尝试 | 第20-21页 |
2.2.1 英国BedZED贝丁顿社区 | 第20-21页 |
2.2.2 澳大利亚纽因顿奥运村项目 | 第21页 |
2.3 我国的现状及问题 | 第21-24页 |
2.3.1 自给自足的尝试 | 第21-22页 |
2.3.2 气候适应性的现状 | 第22页 |
2.3.3 技术支撑与负担能力的现状 | 第22-23页 |
2.3.4 所面临的挑战 | 第23-24页 |
第3章 澳大利亚的经验的住宅能效评级(NatHERS)体系 | 第24-28页 |
3.1 澳大利亚NatHERS评价体系的建立背景 | 第24页 |
3.2 NatHERS的管理与监督 | 第24-25页 |
3.3 NatHERS体系的评价内容 | 第25-28页 |
第4章 澳大利亚的经验的开放技术支撑体系(以YOURHOME为例) | 第28-54页 |
4.1 选址 | 第28-29页 |
4.2 被动式策略 | 第29-38页 |
4.2.1 被动式太阳能加热 | 第31-34页 |
4.2.2 被动式冷却 | 第34-36页 |
4.2.3 保温隔热 | 第36-38页 |
4.3 节能材料 | 第38-46页 |
4.3.1 轻质框架(LightweightFraming)结构的运用 | 第38-41页 |
4.3.2 高热质量(ThermalMass)材料的运用 | 第41-46页 |
4.4 能源利用 | 第46-51页 |
4.4.1 可再生资源发电 | 第46-47页 |
4.4.2 光伏系统 | 第47-49页 |
4.4.3 减少生活排放 | 第49-50页 |
4.4.4 提高电器能效 | 第50-51页 |
4.5 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 第51-54页 |
4.5.1 雨水回收利用 | 第51-52页 |
4.5.2 废水回收利用 | 第52-54页 |
第5章 澳大利亚自给式住宅建成案例 | 第54-66页 |
5.1 卡伦德拉新建住宅案例 | 第54-57页 |
5.1.1 地理气候特征 | 第54-55页 |
5.1.2 被动式策略 | 第55-56页 |
5.1.3 绝缘材料的运用 | 第56-57页 |
5.1.4 光伏发电与水资源利用 | 第57页 |
5.1.5 负担能力 | 第57页 |
5.2 澳大利亚首都领地住宅改造 | 第57-61页 |
5.2.1 地理气候特征 | 第57-58页 |
5.2.2 被动式策略 | 第58-60页 |
5.2.3 保温材料的运用 | 第60页 |
5.2.4 太阳能利用 | 第60页 |
5.2.5 负担能力 | 第60-61页 |
5.3 北菲茨罗伊扩建、改造案例 | 第61-66页 |
5.3.1 地理气候特征 | 第61-62页 |
5.3.2 被动式策略 | 第62-64页 |
5.3.3 可持续材料的回收利用和应用 | 第64页 |
5.3.4 能源利用 | 第64-66页 |
第6章 对中国的启示 | 第66-74页 |
6.1 中澳两国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6.1.1 中澳两国的条件现状对比 | 第66-67页 |
6.1.2 澳大利亚的优势 | 第67页 |
6.2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67-69页 |
6.2.1 能效评级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67页 |
6.2.2 澳大利亚发展自给式住宅对我国的启示 | 第67-69页 |
6.3 湖南邵阳地区自给式住宅的尝试 | 第69-74页 |
6.3.1 隆回县花瑶乡 | 第69-72页 |
6.3.2 绥宁县大园村落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研究与学术会议 | 第78-79页 |
附录B Caloundra,Queensland案例 | 第79-88页 |
附录C Curtin,AustralianCapitalTerritory案例 | 第88-96页 |
附录D FitzroyNorth,Victoria案例 | 第96-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