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面向初中地理教育的移动端增强现实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8-10页
        1.2.1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第8-9页
        1.2.2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地理表象第9页
        1.2.3 有利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第9页
        1.2.4 弥补地理学科边缘化的缺憾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目标第13页
    1.5 课题创新点第13页
    1.6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二章 M-AR对初中教育的影响第15-29页
    2.1 M-AR技术的应用优势第15-21页
        2.1.1 AR技术概述第15-16页
        2.1.2 AR与M-AR的关键技术第16-18页
        2.1.3 从关键技术看M-AR技术特征与应用优势第18-21页
    2.2 初中地理教学与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第21-24页
        2.2.1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第21-22页
        2.2.2 地理学科能力第22页
        2.2.3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第22-24页
    2.3 M-AR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第24-27页
        2.3.1 初中生地理学习面临的问题第24-25页
        2.3.2 从技术特点看M-AR应用的优势第25-26页
        2.3.3 从培养地理学科能力看应用的优势第26-27页
    2.4 M-AR地理应用的流程与构成组件第27-29页
第三章 M-AR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用户模型构建第29-45页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第29页
    3.2 初中生地理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第29-33页
        3.2.1 初中生地理学习态度影响学科能力培养第29-30页
        3.2.2 地理教学中遇到的学科能力培养障碍第30-31页
        3.2.3 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的主要因素总结第31-33页
    3.3 M-AR应用用户接受度调查第33-36页
        3.3.1 地理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成效第33-34页
        3.3.2 初中生对主流M-AR教育应用使用情况第34-35页
        3.3.3 初中生对M-AR教育应用的接受度第35-36页
    3.4 M-AR地理应用的用户体验调查第36-45页
        3.4.1 M-AR产品的用户体验第36-39页
        3.4.2 M-AR地理应用的用户调查第39-45页
第四章 初中M-AR地理应用的设计策略第45-66页
    4.1 M-AR地理应用的初中地理学习因素提升模型第45-46页
    4.2 M-AR地理应用的功能设计第46-54页
        4.2.1 M-AR地理应用的功能模式设计第46-48页
        4.2.2 基于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功能设计第48-51页
        4.2.3 基于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功能设计第51-52页
        4.2.4 基于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功能设计第52-54页
    4.3 M-AR地理应用的信息设计第54-58页
        4.3.1 从用户体验分析M-AR地理应用的内容需求第54-56页
        4.3.2 从教学模式看M-AR地理应用的信息架构设计第56-58页
    4.4 M-AR地理应用的交互设计第58-66页
        4.4.1 现有的M-AR应用交互设计理论第58-59页
        4.4.2 从内容界面方式归纳应用的交互设计策略第59-62页
        4.4.3 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分析应用的交互设计方法第62-66页
第五章 设计与实践第66-78页
    5.1 应用实现系统框架第66-68页
        5.1.1 M-AR应用的开发环境第66页
        5.1.2 M-AR应用的工具开发包第66-67页
        5.1.3 M-AR的应用平台第67-68页
    5.2 应用开发与实现第68-69页
        5.2.1 地理教材内容设计第68页
        5.2.2 功能流程第68-69页
        5.2.3 交互设计第69页
    5.3 应用实现第69-71页
        5.3.1 配置开发环境第69-70页
        5.3.2 功能实现第70-71页
    5.4 最终运行效果第71-7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6.1 总结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84-88页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UML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下一篇:移动对等网中非完全合作节点识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