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一)创新点 | 第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 第17-2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是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新平台 | 第17-20页 |
一、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 | 第17-18页 |
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 | 第18-19页 |
三、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新作用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第20-23页 |
一、国家层面的内涵表述 | 第20-21页 |
二、社会层面的内涵表述 | 第21-22页 |
三、个人层面的内涵表述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特点 | 第23-26页 |
一、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 | 第23页 |
二、整体性与碎片化共存 | 第23-24页 |
三、独立性与融通性同在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 第26-32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机遇 | 第26-29页 |
一、扩大了培育系统开放性 | 第26-27页 |
二、增加了培育主体多元化 | 第27-28页 |
三、优化了培育链条连续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挑战 | 第29-32页 |
一、互联网带来大学生心理亚健康 | 第29-30页 |
二、互联网带来培育主阵地的转移 | 第30页 |
三、互联网带来传统培育功能的弱化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难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32-38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培育系统资源整合乏力 | 第32-33页 |
二、“线上”与“线下”培育环境发展失衡 | 第33页 |
三、培育效果出现降衰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一、政府和高校缺乏沟通制约资源整合 | 第35页 |
二、“线上线下”协同受制于网络监管体系生态缺位 | 第35-36页 |
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负面效应凸显使网络信息泥沙俱下 | 第36-37页 |
四、教师网络运用能力不足制约主客体平衡发展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规律 | 第38-42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原则 | 第38-40页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第38-39页 |
二、创新性原则 | 第39页 |
三、柔性渗透原则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规律 | 第40-42页 |
一、环境塑造规律 | 第40页 |
二、适应超越规律 | 第40-41页 |
三、协调要素规律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思路 | 第42-57页 |
第一节 参与培育网络高地竞争筑牢社会主义信仰 | 第42-45页 |
一、利用“网络议题”设置,回击外媒虚假新闻 | 第42-44页 |
二、创新内容表达方式,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培育科学性 | 第45-47页 |
一、建立联动体制机制减少培育渠道重复建设 | 第46页 |
二、号召公众人物成为培育主体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优化网络环境营造“绿色”氛围 | 第47-50页 |
一、完善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建设 | 第47-49页 |
二、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精品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创新培育方式增强培育有效性 | 第50-54页 |
一、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培育吸引力 | 第50-51页 |
二、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范围 | 第51-53页 |
三、创新认知测评体系推动学习途径多样化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平衡主客体能力与素质强化培育可持续性 | 第54-57页 |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 | 第54-55页 |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