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美国司法制度简介与异议之概论 | 第10-16页 |
一、美国司法制度简介 | 第10-11页 |
(一)美国法院体制简介 | 第10页 |
(二)法院判决书简介 | 第10-11页 |
二、异议的历史发展和权力来源 | 第11-16页 |
(一)异议的历史发展 | 第11-12页 |
(二)异议的权力基础、诞生以及保障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异议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作用 | 第16-23页 |
一、异议产生的原因 | 第16-19页 |
(一)法官司法理念的变化 | 第16-17页 |
(二)法官对于宪法的理解差异 | 第17页 |
(三)宪法解释方法的差异 | 第17-19页 |
二、异议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一)竞争性 | 第19页 |
(二)怀疑性 | 第19-20页 |
(三)个性化 | 第20页 |
三、异议的作用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法律修辞学 | 第23-28页 |
一、法律修辞学概论 | 第23页 |
二、法律修辞学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一)非形式逻辑性 | 第23-24页 |
(二)场景依赖性 | 第24页 |
三、法律修辞的方法论 | 第24-28页 |
(一)图尔敏的论证模式 | 第25页 |
(二)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 | 第25-28页 |
第四章 异议部分的书写风格和论证方式——以具体的案例为中心 | 第28-35页 |
一、洛克纳案简介以及背景介绍 | 第28-29页 |
(一)洛克纳案简介 | 第28页 |
(二)案件背景 | 第28-29页 |
二、通过图尔敏的论证模式具体分析洛克纳案司法判决与异议 | 第29-32页 |
(一)司法判决(即多数派意见)论证 | 第29-30页 |
(二)异议(即少数派意见)论证 | 第30-32页 |
三、通过新修辞学具体分析洛克纳案司法判决与异议 | 第32-33页 |
(一)司法判决(即多数意见) | 第32页 |
(二)哈伦大法官异议,怀特大法官和戴伊大法官附议 | 第32-33页 |
(三)霍姆斯大法官的异议 | 第33页 |
四、结论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异议对于司法公正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35-42页 |
一、司法公正 | 第35页 |
二、异议对于司法公正影响的路径分析 | 第35-38页 |
(一)异议对于司法制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异议对于法官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三、异议对中国的启示 | 第38-42页 |
(一)异议有助于合议制度有效实施 | 第38-39页 |
(二)异议可以减轻司法行政化 | 第39页 |
(三)异议有助于遏制司法腐败 | 第39-40页 |
(四)异议在中国的适用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