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土拱效应研究 | 第14-16页 |
1.2.3 滑坡预警预报研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抗滑桩设计荷载计算理论研究 | 第21-58页 |
2.1 常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 第21-28页 |
2.1.1 直线滑动法计算滑坡推力 | 第21-22页 |
2.1.2 瑞典条分法计算滑坡推力 | 第22-23页 |
2.1.3 简化毕肖普法计算滑坡推力 | 第23-24页 |
2.1.4 简布法计算滑坡推力 | 第24-26页 |
2.1.5 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推力 | 第26-28页 |
2.2 考虑桩反作用力的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方法 | 第28-34页 |
2.2.1 直线型滑面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 第28页 |
2.2.2 圆弧形滑面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2.2.3 不规则形滑面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2.2.4 折线形滑面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2.3 常规与改进的单宽滑坡推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4-48页 |
2.3.1 算例分析 | 第34页 |
2.3.2 基于数值模拟的单宽滑坡推力验证 | 第34-48页 |
2.4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单桩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 第48-56页 |
2.4.1 土拱效应概述 | 第49-50页 |
2.4.2 考虑桩后土拱效应的单桩滑坡推力计算 | 第50-52页 |
2.4.3 考虑桩间土拱效应的单桩滑坡推力计算 | 第52-56页 |
2.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计算研究 | 第58-81页 |
3.1 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计算方法概述 | 第58-64页 |
3.1.1 国外主要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3.1.2 国内主要计算方法 | 第60-64页 |
3.2 考虑桩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改进计算 | 第64-67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65-67页 |
3.2.2 实例验证 | 第67页 |
3.3 考虑桩间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改进计算 | 第67-69页 |
3.3.1 计算模型 | 第67-68页 |
3.3.2 实例验证 | 第68-69页 |
3.4 基于数值模拟的合理桩间距验证 | 第69-79页 |
3.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69-71页 |
3.4.2 土拱效应分析 | 第71-79页 |
3.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滑坡抗滑桩失效预警模型研究 | 第81-99页 |
4.1 抗滑桩桩身应力预警 | 第81-83页 |
4.1.1 理论依据与模型推导 | 第81-83页 |
4.1.2 工程实例 | 第83页 |
4.2 抗滑桩桩顶位移预警 | 第83-98页 |
4.2.1 理论依据 | 第83-85页 |
4.2.2 预警模型推导 | 第85-96页 |
4.2.3 工程实例 | 第96-98页 |
4.3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抗滑桩失效预警研究 | 第99-114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99-100页 |
5.1.1 自然地理位置 | 第99页 |
5.1.2 水文气象 | 第99页 |
5.1.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99-100页 |
5.2 滑坡稳定性GMD数值预测 | 第100-113页 |
5.2.1 路基开挖完成后K32+690~+840边坡GMD数值模拟 | 第100-106页 |
5.2.2 K32+690~+840滑坡治理后GMD数值模拟 | 第106-113页 |
5.3 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