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缘起: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的思考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第一章 山水画的地域研究意识 | 第23-47页 |
第一节 关中地势与山水气象——地域的自然因素影响 | 第24-30页 |
一、终南山 | 第25-27页 |
二、照金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关中文脉与山水气质——以诗歌为载体论地域的人文因素影响 | 第30-46页 |
一、唐、宋诗与关中山水意象 | 第32-38页 |
(一)、唐、宋诗歌中的关中气象 | 第32-37页 |
(二)、唐、宋诗歌中的秦岭意象 | 第37-38页 |
二、唐代论画诗与山水画 | 第38-40页 |
(一)、唐代题画诗与论画诗 | 第38-39页 |
(二)、唐代论画诗的山水画史料价值 | 第39-40页 |
三、王维的山水诗与山水画 | 第40-46页 |
(一)、王维的山水诗风 | 第40-41页 |
(二)、王维山水画变革与山水诗风关系考 | 第41-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隋唐至宋初关中地域山水画形态发展的历史契机 | 第47-81页 |
第一节 关中地域山水画形态描述 | 第48-72页 |
一、承前——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态的萌芽与古拙 | 第48-52页 |
二、契机——隋、唐至北宋初期形态的确立、拓变与成熟 | 第52-66页 |
(一)、确立 | 第52-54页 |
(二)、拓变 | 第54-62页 |
(三)、成熟 | 第62-66页 |
三、启后——对后世山水画的意义 | 第66-72页 |
第二节 隋唐至宋初山水画思潮与形态 | 第72-80页 |
一、绘画思潮——写真与写意 | 第72-73页 |
二、绘画形态——赋彩与水墨 | 第73-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隋唐至宋初山水画形态构成 | 第81-117页 |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形态的结构系统 | 第82-92页 |
一、形——物质载体、展观方式与形式语言 | 第83-85页 |
(一)、物质载体与展观方式 | 第83-84页 |
(二)、形式语言 | 第84-85页 |
二、态——美学观念与艺术精神 | 第85-92页 |
(一)、美学观念 | 第85-89页 |
(二)、艺术精神 | 第89-92页 |
第二节 隋唐至宋初山水画形态物质载体与展观方式的构成 | 第92-97页 |
一、物质载体的构成 | 第92-95页 |
二、展观方式的构成 | 第95-97页 |
第三节 隋唐至宋初山水画形态形式语言的构成 | 第97-108页 |
一、赋彩形式语言构成 | 第99-101页 |
二、水墨形式语言构成 | 第101-108页 |
第四节 隋唐至宋初山水画形态美学观念的构成 | 第108-113页 |
一、气韵 | 第108-110页 |
二、意境 | 第110-113页 |
第五节 隋唐至宋初山水画形态艺术精神的构成 | 第113-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四章 追寻“真实”——回溯早中期山水画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与动因 | 第117-129页 |
第一节 自然的“真实”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艺术的“真实” | 第120-123页 |
第三节 意象的“真实” | 第123-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地域背景下山水画形态研究的当代意义 | 第129-134页 |
第一节 山水画地域性研究的当代意义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山水画形态研究对于创作的指导意义 | 第131-134页 |
结语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获奖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