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场论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的内容与发现的问题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的结构 | 第13-14页 |
四、研究综述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视觉场源于物理学与艺术学 | 第17-48页 |
第一节 视觉场的物理学依据 | 第17-20页 |
一、物理场与心理场 | 第17-18页 |
二、万物都有共振 | 第18-19页 |
三、心理场与统一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视觉场的艺术学依据 | 第20-29页 |
一、行动的开启 | 第20-23页 |
二、戏剧的影响 | 第23-26页 |
三、在视域之上 | 第26-29页 |
第三节 视觉场的构成要素 | 第29-46页 |
一、作者与公众 | 第29-34页 |
二、视觉与媒介 | 第34-39页 |
三、互动与在场 | 第39-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视觉场的实践 | 第48-91页 |
第一节 视觉场形成的初期 | 第48-63页 |
一、波洛克的行为突破 | 第48-54页 |
二、激浪派的观念变革 | 第54-59页 |
三、凯奇的承上启下 | 第59-63页 |
第二节 视觉场的拓展与成熟 | 第63-79页 |
一、卡普罗的偶发 | 第63-67页 |
二、博伊斯与克莱因 | 第67-73页 |
三、阿布拉莫维奇的身体与哈林的涂鸦 | 第73-79页 |
第三节 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实践 | 第79-88页 |
一、徐冰的挪用 | 第79-82页 |
二、后八五与跨区域 | 第82-85页 |
三、刘小东的语法 | 第85-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四章 视觉场的语法特质 | 第91-112页 |
第一节 视觉场构成原素 | 第91-97页 |
一、主客与现场 | 第91-92页 |
二、科技的综合 | 第92-94页 |
三、运动与声光 | 第94-97页 |
第二节 视觉场的互动机制 | 第97-102页 |
一、展示与体验 | 第97-98页 |
二、巫性与仪式 | 第98-101页 |
三、变化与重组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视觉场的变化与外延 | 第102-111页 |
一、精英与大众环境 | 第102-104页 |
二、公共空间的表达 | 第104-107页 |
三、大地与景观介入 | 第107-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视觉场的科技发展历程与未来 | 第112-126页 |
第一节 虚拟实境时代 | 第112-116页 |
一、技术升级体验 | 第112-113页 |
二、虚拟实景进步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人机交互评估 | 第116-121页 |
一、互动艺术媒介化 | 第116-117页 |
二、人机交互的评估 | 第117-119页 |
三、影响机器的实验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视觉场的未来 | 第121-124页 |
一、技术推进视觉场 | 第121-122页 |
二、互动进入复合化 | 第122-123页 |
三、人人都是艺术家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附录:插图目录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