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黑龙江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第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第19-21页
        1.4.1 研究路线第19页
        1.4.2 创新点第19-21页
2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理论第21-26页
    2.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内容第21-24页
        2.1.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21-22页
        2.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22-24页
    2.2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第24页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24页
        2.2.2 公平与效率理论第24页
        2.2.3 收入分配理论第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6页
3 黑龙江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分析第26-37页
    3.1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演进第26-29页
        3.1.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26-27页
        3.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27-29页
    3.2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第29-33页
        3.2.1 低保对象识别缺乏精准性第29-30页
        3.2.2 低保标准无法满足特殊需求第30-31页
        3.2.3 专项救助资金相对不足第31-33页
        3.2.4 存在“养懒汉”现象第33页
    3.3 影响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因分析第33-35页
        3.3.1 居民家庭经济信息核对系统尚未成熟第33-34页
        3.3.2 对住房及教育等保障项目关注不够第34页
        3.3.3 救助资金运行使用不尽合理第34-35页
        3.3.4 低保福利存在捆绑现象第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4 国内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第37-41页
    4.1 国外发达国家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验第37-38页
        4.1.1 澳大利亚实行科学、严格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第37页
        4.1.2 瑞典对领取救助金的时间与资格予以限制第37-38页
        4.1.3 法国倡导社会公平的救助理念第38页
    4.2 国内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第38-39页
        4.2.1 吉林省建立低保家庭子女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第38页
        4.2.2 辽宁省认定低保对象适当考虑重病因素第38-39页
        4.2.3 浙江省整体推进城乡低保建设第39页
    4.3 国内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第39-40页
        4.3.1 精确定位救助对象第39-40页
        4.3.2 确定合适的低保标准第40页
        4.3.3 提高低保人员就业能力第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5 加强黑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与措施第41-46页
    5.1 完善目标定位制度第41-42页
        5.1.1 细化低保对象第41页
        5.1.2 根据需要提供救助第41页
        5.1.3 定期复核救助群体第41-42页
    5.2 完善标准调整制度第42-43页
        5.2.1 确定一定范围的免审额第42页
        5.2.2 保持低保标准与CPI联动第42页
        5.2.3 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第42-43页
    5.3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第43-44页
        5.3.1 重新分配低保资金第43页
        5.3.2 严把资金运行的每个环节第43页
        5.3.3 严惩骗保行为第43-44页
    5.4 完善就业培训制度第44-45页
        5.4.1 限制领取的期限与条件第44页
        5.4.2 增加低保群体就业机会第44页
        5.4.3 对再就业者实行经济奖励或就业补贴第44-45页
    5.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
下一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以钦州市H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