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以钦州市H局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选题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研究内容第12页
        (四)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简介第14-23页
    一、公共部门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第14-15页
        (一)公共部门的概念第14页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第14-15页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第15页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概念第15-16页
    三、激励的类型第16-17页
        (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第16页
        (二)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第16页
        (三)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第16-17页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第17-23页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第17-19页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第19-21页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21-23页
第三章 H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问题分析第23-37页
    一、钦州市H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问题分析第23-30页
        (一)钦州市H部门调查设计第23页
        (二)钦州市H部门公务员基本情况分析第23-26页
        (三)钦州市H部门公务员激励现状分析第26-30页
    二、钦州市H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基本经验第30-31页
        (一)清晰的职级和职位设置分类第30页
        (二)行政体系封闭程度较高第30-31页
        (三)以传统精神激励为主第31页
        (四)相对复杂的管理体系第31页
    三、钦州市H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一)人员选拔带有主观随意性第31-32页
        (二)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第32页
        (三)职务晋升制度缺少竞争激励第32-33页
        (四)薪酬设计不合理第33页
        (五)培训内容和手段单一第33-34页
    四、钦州市H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分析第34-37页
        (一)公共性的制约第34页
        (二)分配制度和薪酬管理的制约第34-35页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足第35页
        (四)培训与开发环节落后第35页
        (五)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第35页
        (六)监督与约束机制原因第35页
        (七)政府部门自身特殊性第35-37页
第四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国外经验第37-40页
    一、美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第37页
    二、英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第37-38页
    三、日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第38-39页
    四、新加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第39-40页
第五章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创新探索第40-45页
    一、明确绩效考核目标,量化考核标准第40-41页
        (一)专家与业务人员共同制定标准第40页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第40页
        (三)创新绩效考核模式第40-41页
    二、健全完善职位晋升机制第41-42页
        (一)坚持公平公开原则第41页
        (二)完善公务员发展培训计划第41页
        (三)建立人员流动机制。第41页
        (四)增强公务员风险意识第41-42页
    三、增强和优化薪酬制度激励第42-44页
        (一)完善薪酬立法,规范工资外收入第42页
        (二)全面实行绩效薪酬第42-43页
        (三)适当增加不同层级间档次工资第43页
        (四)全面执行阳光工资第43-44页
    四、健全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第44-45页
        (一)树立积极参与培训的观念第44页
        (二)切合实际分岗培训第44页
        (三)健全培训激励机制第44-45页
结束语第45-46页
    一、内容总结第45页
    二、创新之处第45页
    三、研究不足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一第49-5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及科研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下一篇:哲学视域下广西东兴市京族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