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6页 |
1.2.1 水平荷载作用下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水平荷载作用下分段式护壁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结构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第19-43页 |
2.1 物理模型试验概况 | 第19-29页 |
2.1.1 试验目的 | 第19页 |
2.1.2 模型试验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1.3 试验模型设计 | 第19-22页 |
2.1.4 模型土及土层剖面 | 第22-23页 |
2.1.5 应变片和土压力盒的布设 | 第23-28页 |
2.1.6 加载装置及试验装置 | 第28页 |
2.1.7 试验步骤 | 第28-29页 |
2.2 护壁对桩侧土压力和抗力分布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 护壁对桩身受拉钢筋的影响 | 第31-38页 |
2.4 护壁对受压区混凝土的影响 | 第38-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分段式护壁与桩身结构相互作用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 第43-79页 |
3.1 前言 | 第43页 |
3.2 有限元模型概况 | 第43-52页 |
3.2.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3-44页 |
3.2.2 基本假设 | 第44-45页 |
3.2.3 选取参数和选定单元 | 第45-49页 |
3.2.4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3.2.5 边界条件和加载 | 第51-52页 |
3.3 护壁尺寸对桩侧土压力的影响 | 第52-64页 |
3.3.1 桩周土的应力特征 | 第52-55页 |
3.3.2 护壁尺寸对桩前土体水平应力的影响 | 第55-59页 |
3.3.3 护壁尺寸对桩后土体水平应力的影响 | 第59-64页 |
3.4 护壁参数对桩身受拉侧的影响 | 第64-71页 |
3.4.1 护壁尺寸对桩身受拉侧的影响 | 第64-68页 |
3.4.2 护壁混凝土弹性模量对桩身受拉侧的影响 | 第68-71页 |
3.5 护壁参数对桩身受压区混凝土的影响 | 第71-78页 |
3.5.1 护壁尺寸对桩身受压侧混凝土的影响 | 第71-75页 |
3.5.2 护壁混凝土弹性模量对桩身受压区混凝土的影响 | 第75-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分段式护壁对桩身水平承载力的贡献研究 | 第79-86页 |
4.1 概述 | 第79页 |
4.2 分段式护壁影响桩身水平承载性状的原因 | 第79-80页 |
4.3 分段式护壁影响桩身水平承载性状的规律 | 第80-81页 |
4.4 分段式护壁对桩身水平承载力的贡献 | 第81-85页 |
4.4.1 按水平位移水平控制承载力计算贡献值 | 第81-82页 |
4.4.2 按矩形截面梁的最大受弯承载力计算贡献值 | 第82-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页 |
5.2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