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红外技术及仪器论文--红外系统装置论文

高精度大口径低温红外目标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8页
    1.2 可变温低温红外目标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8-12页
        1.2.1 可变温低温红外目标源国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可变温低温红外目标源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3 可变温低温红外目标源系统研究现状分析第12页
    1.3 G-M制冷机简介第12-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低温红外目标源制冷结构的设计与分析第16-29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液氮制冷制冷结构的设计第16-18页
    2.3 液氮制冷黑体面源的温度场分析第18-23页
        2.3.1.筒式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19-20页
        2.3.2 空腔式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20-21页
        2.3.3 蛇形盘旋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21-22页
        2.3.4 冷束间接制冷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22-23页
    2.4 机械制冷制冷结构的设计第23-26页
    2.5 机械制冷黑体面源的温度场分析第26-28页
        2.5.1 圆块式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26页
        2.5.2 圆台式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26-27页
        2.5.3 圆柱式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27页
        2.5.4 圆环式结构模型温度场分析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低温红外目标源升温过程的温度场分析第29-39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液氮制冷升温过程分析第29-33页
    3.3 机械制冷升温过程分析第33-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G-M制冷机制冷量的计算及冷损失分析第39-50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G-M制冷机工作原理第39-41页
    4.3 G-M制冷机冷量计算第41-45页
        4.3.1 冷腔示功图法第41-42页
        4.3.2 吉福特-麦克马洪方法第42-43页
        4.3.3 冷腔热力分析法第43-44页
        4.3.4 G-M制冷机制冷量的计算第44-45页
    4.4 制冷机热损失分析第45-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机械制冷高精度大口径低温红外目标源系统的设计及工程实施第50-56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高精度大口径低温红外目标源系统组成及各关键部件的选择第50-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结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协同进化的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在SMT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Ⅱ-Ⅵ族半导体纳米团簇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