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联合企业经济论文--高新技术企业论文

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1-16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4页
        1.2.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2.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 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4-16页
        1.3.1 创新之处第14-15页
        1.3.2 不足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6-21页
    2.1 关于高科技产业涵义的综述第16页
    2.2 关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综述第16-17页
    2.3 关于福建自贸区建设的研究综述第17-18页
    2.4 关于福建自贸区对台合作的研究综述第18页
    2.5 关于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的研究综述第18-19页
    2.6 关于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的研究综述第19-20页
    2.7 文献评述第20-21页
第3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第21-35页
    3.1 问题的提出第21页
    3.2 福建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第21-24页
        3.2.1 产业规模稳步扩张第21-22页
        3.2.2 高科技产业地区分布不均衡第22-23页
        3.2.3 高科技产业对经济促进作用增强第23页
        3.2.4 产业形成一定的集聚特征第23-24页
    3.3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特点第24-28页
        3.3.1 R&D资金投入强度大第24-25页
        3.3.2 高科技产业发展体系较为成熟第25-26页
        3.3.3 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第26-27页
        3.3.4 出口依存度较高第27-28页
    3.4 闽台高科技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第28-31页
        3.4.1 产业规模比较第28页
        3.4.2 产业投入比较第28-29页
        3.4.3 产业结构比较第29-30页
        3.4.4 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比较第30-31页
    3.5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现状第31-34页
        3.5.1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第31-32页
        3.5.2 产业合作出现集聚效应第32页
        3.5.3 行业协会和机构推动技术交流第32-33页
        3.5.4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效果初现第33-34页
    3.6 本章总结第34-35页
第4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第35-49页
    4.1 问题的提出第35页
    4.2 研究采用方法:层次分析法(AHP)第35-36页
        4.2.1 层次分析法介绍第35页
        4.2.2 层次分析法对竞争力研究的指导意义第35-36页
    4.3 指标体系构建第36-37页
        4.3.1 指标选择依据第36页
        4.3.2 各级指标及解释第36-37页
    4.4 对AHP方法各级指标权重的分配计算第37-41页
        4.4.1 建立树状层次结构模型第37-38页
        4.4.2 权重计算方法及过程第38页
        4.4.3 权重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第38-41页
    4.5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第41-44页
        4.5.1 数据来源第41-43页
        4.5.2 数据处理第43-44页
    4.6 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第44-48页
        4.6.1 从整体分析第44-45页
        4.6.2 从二级指标分析第45-47页
        4.6.3 结论第47-48页
    4.7 本章总结第48-49页
第5章 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运行体系第49-61页
    5.1 问题的提出第49页
    5.2 协同理论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指导意义第49-51页
        5.2.1 协同理论的内涵第49-50页
        5.2.2 指导意义第50-51页
    5.3 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系统第51-60页
        5.3.1 动力系统第52-53页
        5.3.2 耦合系统第53-55页
        5.3.3 外部环境控制系统第55-57页
        5.3.4 自组织运行系统第57-60页
    5.4 本章总结第60-61页
第6章 福建自贸区视角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模式第61-71页
    6.1 问题的提出第61页
    6.2 当前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第61-64页
        6.2.1 代工合作模式第61-62页
        6.2.2 产业链整合模式第62-63页
        6.2.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第63-64页
        6.2.4 校企合作模式第64页
    6.3 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第64-65页
        6.3.1 高科技企业合作关系不对等第64页
        6.3.2 缺乏战略合作意识第64-65页
        6.3.3 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第65页
        6.3.4 科技金融服务缺乏质量第65页
    6.4 模式制定依据第65-66页
        6.4.1 区域产业内部联系特征第65-66页
        6.4.2 借助福建自贸区建立的机遇第66页
        6.4.3 解决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第66页
    6.5 宏观合作模式第66-68页
        6.5.1 战略合作模式第66-67页
        6.5.2 区位对接合作模式第67页
        6.5.3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模式第67-68页
        6.5.4 研究成果与产业化结合互补模式第68页
    6.6 微观合作模式第68-70页
        6.6.1 共享协作发展模式第68页
        6.6.2 PPP招商模式第68-69页
        6.6.3 高新技术园区对接合作模式第69页
        6.6.4 水平——垂直混合式分工合作模式第69-70页
        6.6.5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第70页
    6.7 本章总结第70-71页
第7章 福建自贸区背景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第71-79页
    7.1 建立产官学研金协同管理机制第71-72页
    7.2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协同对接机制第72-75页
        7.2.1 产业对接机制第72-73页
        7.2.2 人才交流机制第73-74页
        7.2.3 港口合作机制第74-75页
    7.3 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第75页
    7.4 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机制第75-77页
        7.4.1 做好高新技术园区战略规划和调整第76页
        7.4.2 加快高新技术园区法律规章制度的出台第76页
        7.4.3 成立高新技术园区顾问委员会第76-77页
    7.5 金融服务创新机制第77-78页
    7.6 政府简政放权机制第78-79页
第八章 结论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录百纳并购蓝色火焰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A银行B分行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