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水稻镉污染概况 | 第10-11页 |
1.2 生理生态水平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 第11-14页 |
1.2.1 土壤氧化还原势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土壤pH和矿质元素含量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 第12页 |
1.2.3 土壤中有机质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4 水稻生物形态对镉吸收的影响 | 第13页 |
1.2.5 不同水稻品种镉吸收的差异 | 第13-14页 |
1.3 降低水稻稻米镉含量的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田间管理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生物修复方法 | 第15-16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6-17页 |
1.4 水稻镉吸收与转运机理 | 第17-22页 |
1.4.1 根的吸收 | 第18-20页 |
1.4.2 木质部的加载和向地上部分的转移 | 第20-21页 |
1.4.3 镉在水稻茎节间的转移和叶片中的再转移 | 第21-22页 |
1.5 与镉积累相关的QTL | 第22-23页 |
1.6 籼稻与粳稻的镉吸收能力差异 | 第23-24页 |
1.7 减少稻米镉积累的展望 | 第24-25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粳型镉积累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26-46页 |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页 |
2.2 试验材料和群体构建 | 第26-30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2.2.2 群体构建 | 第26-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2.3.1 相关分子标记开发 | 第30-33页 |
2.3.2 水稻的DNA提取方法 | 第33页 |
2.3.3 基因型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2.3.4 田间种植和管理方法 | 第36页 |
2.3.5 性状考察和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2.4.1 利用高镉中籼稻/低镉粳稻群体对镉相关QTL进行效应分析 | 第36-40页 |
2.4.2 利用早籼/粳稻群体对OSHMA3-OSNRAMP5-OSNRAMP1基因簇的效应分析 | 第40-44页 |
2.5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不同品种OSHMA3、OSNRAMP5、OSNRAMP1、GHD7氨基酸序列的对比分析 | 第46-52页 |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3.2.1 供试材料 | 第46页 |
3.2.2 水稻DNA的提取 | 第46页 |
3.2.3 等位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46页 |
3.2.4 序列比对 | 第46-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3.1 IRTA129、NG6954和湘陵628S中OSHMA3等位基因序列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3.3.2 IRTA129、9311和湘陵628S中OSNRAMP5等位基因序列对比分析 | 第49页 |
3.3.3 IRTA129、9311、NG6954和湘陵628S中OSNRAMP1等位基因序列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3.3.4 IRTA129、9311和湘陵628S中GHD7等位基因序列对比分析 | 第50页 |
3.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4.1 总结 | 第52-53页 |
4.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