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1.1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 第8页 |
1.1.2 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8页 |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意义 | 第8-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4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2.1.1 六何 | 第11-12页 |
2.1.2 三动 | 第12页 |
2.1.3 教学模式 | 第12-13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2.2.1 数学“三动”教学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2.2 “六何教学”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2.3 “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4 “数学思维品质”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第3章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19-35页 |
3.1 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3.1.1 建构主义 | 第19-20页 |
3.1.2 学习迁移理论 | 第20-22页 |
3.1.3 元认知理论 | 第22-23页 |
3.2 模式的框架 | 第23-24页 |
3.3 模式的实施策略 | 第24-28页 |
3.3.1 围绕一条主线 | 第24-27页 |
3.3.2 落实三个策略 | 第27-28页 |
3.4 模式的实践课例 | 第28-35页 |
第4章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第35-63页 |
4.1 实践的目的、假设、对象、工具、方法 | 第35-36页 |
4.1.1 实践目的 | 第35页 |
4.1.2 实践假设 | 第35页 |
4.1.3 实践对象 | 第35页 |
4.1.4 实践工具 | 第35页 |
4.1.5 实践方法 | 第35-36页 |
4.2 实践过程 | 第36-40页 |
4.2.1 实践前准备 | 第36页 |
4.2.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量表制定 | 第36-40页 |
4.3 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4.3.1 学习成绩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页 |
4.3.2 问题提出能力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4.3.3 思维品质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4.4 实践结论 | 第48-49页 |
4.5 个案跟踪与个案访谈 | 第49-63页 |
4.5.1 个案跟踪目的 | 第49-50页 |
4.5.2 个案跟踪过程 | 第50-54页 |
4.5.3 个案访谈目的 | 第54-55页 |
4.5.4 个案访谈过程 | 第55-63页 |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 第63-66页 |
5.1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 | 第63-64页 |
5.1.1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第63页 |
5.1.2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5.1.3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 | 第64页 |
5.1.4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适应情况的反馈 | 第64页 |
5.2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5.2.1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不足 | 第64-65页 |
5.2.2 初中数学“六何三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6页 |
附录1 | 第68-70页 |
附录2 | 第70-71页 |
附录3 | 第71-73页 |
附录4 | 第73-75页 |
附录5 | 第75-76页 |
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