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Summary | 第5-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1 马铃薯的土传病害 | 第13-16页 |
| 1.1.1 马铃薯茎溃疡病 | 第14-15页 |
| 1.1.2 马铃薯干腐病 | 第15-16页 |
| 1.2 连作障碍与土传病害 | 第16-18页 |
| 1.3 立枯丝核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1.3.1 立枯丝核菌的侵染规律 | 第18-19页 |
| 1.3.2 立枯丝核菌侵染对寄主植物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19-20页 |
| 1.3.3 立枯丝核菌侵染对寄主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第20-21页 |
| 1.3.4 立枯丝核菌侵染对寄主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21页 |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1.5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1.6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6.1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侵染过程的研究 | 第22页 |
| 1.6.2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发病进程的研究 | 第22页 |
| 1.6.3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的致病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 1.7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 2.1 离体培养试验 | 第24-25页 |
| 2.1.1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 2.1.2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5页 |
| 2.1.4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 2.2 土培试验Ⅰ | 第25-28页 |
| 2.2.1 供试材料 | 第25-26页 |
| 2.2.2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 2.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6-27页 |
| 2.2.4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2.3 土培试验Ⅱ | 第28-31页 |
| 2.3.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 2.3.2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 2.3.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9页 |
| 2.3.4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 2.4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的侵染过程及发病进程研究 | 第32-36页 |
| 3.1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的侵染过程 | 第32页 |
| 3.2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的发病进程 | 第32-34页 |
| 3.2.1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芽的发病进程影响 | 第32-33页 |
| 3.2.2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各器官的发病进程影响 | 第33-34页 |
| 3.3 讨论 | 第34-35页 |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的致病机理研究 | 第36-50页 |
| 4.1 立枯丝核菌侵染后对马铃薯植株茎基部形态的影响 | 第37页 |
| 4.2 立枯丝核菌侵染后对马铃薯植株茎基部生理的影响 | 第37-42页 |
| 4.2.1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37-39页 |
| 4.2.2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2.3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 第40-41页 |
| 4.2.4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 4.2.5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丙二醛的影响 | 第42页 |
| 4.3 立枯丝核菌侵染后对马铃薯植株农艺性状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6页 |
| 4.3.1 接种病原菌后对株高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3.2 接种病原菌后对茎粗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3.3 接种病原菌后对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3.4 接种病原菌后对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 第45页 |
| 4.3.5 接种病原菌后对整株鲜重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4 讨论 | 第46-49页 |
| 4.4.1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茎基部形态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4.2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茎基部生理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4.3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农艺性状与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图版 | 第59-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