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1.3.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 2.1 公允价值 | 第24-28页 | 
|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 第24-25页 | 
| 2.1.2 公允价值相关性、可靠性和稳健性的权衡 | 第25-27页 | 
| 2.1.3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 | 第27-28页 | 
| 2.2 价值相关性 | 第28-30页 | 
| 2.2.1 价值相关性的定义 | 第28-29页 | 
| 2.2.2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 第29-30页 | 
| 2.3 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 2.3.1 有效市场假说 | 第30页 | 
| 2.3.2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0-31页 | 
| 2.3.3 决策有用观 | 第31-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 第33-42页 | 
| 3.1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 3.1.1 初步启用阶段 | 第33页 | 
| 3.1.2 规避淡化阶段 | 第33-34页 | 
| 3.1.3 谨慎使用阶段 | 第34-35页 | 
| 3.1.4 完善推广阶段 | 第35页 | 
| 3.2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具体规定 | 第35-40页 | 
| 3.2.1 公允价值准则的适用范围 | 第36页 | 
| 3.2.2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 第36-38页 | 
| 3.2.3 ASBE39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具体规定 | 第38-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 第42-51页 | 
| 4.1 研究假设 | 第42-43页 | 
| 4.2 变量定义 | 第43-46页 |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43-44页 | 
| 4.2.2 解释变量 | 第44-45页 | 
| 4.2.3 控制变量 | 第45-46页 | 
| 4.3 模型设计 | 第46-50页 | 
| 4.3.1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 4.3.2 建立模型 | 第46-5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52页 |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 5.2.1 模型一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页 | 
| 5.2.2 模型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 5.3 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 5.3.1 模型一的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 5.3.2 模型二的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6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56-59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57-58页 |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