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城市地域文化的缺失 | 第16页 |
1.1.2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16页 |
1.1.3 传统城市整体性保护的缺位 | 第16-17页 |
1.1.4 广州城市景观现状及发展动向 | 第1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7-20页 |
1.2.1 相关概念的释义 | 第17-19页 |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3.1 城市景观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20-22页 |
1.3.2 广州古城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1.3.3 广州城市水系景观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25-2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5-26页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6-2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广州古城水系环境基础 | 第28-43页 |
2.1 广州的自然环境溯源 | 第28-31页 |
2.1.1 珠江三角洲的水系环境 | 第28-29页 |
2.1.2 广州古城的自然地理组成 | 第29-31页 |
2.2 广州古城的水系变迁 | 第31-36页 |
2.2.1 汉魏时期:自然水系的压制 | 第31-32页 |
2.2.2 唐宋时期:人工水系的开发 | 第32-33页 |
2.2.3 明清时期:城市水网的完善 | 第33-35页 |
2.2.4 广州古城水系变迁规律 | 第35-36页 |
2.3 广州古城的水系构成 | 第36-40页 |
2.3.1 珠江海湾 | 第36-37页 |
2.3.2 河道溪流 | 第37页 |
2.3.3 城壕涌渠 | 第37-38页 |
2.3.4 湖泊湿地 | 第38-40页 |
2.3.5 沙洲基塘 | 第40页 |
2.4 广州古城水系总体特征 | 第40-42页 |
2.4.1 古城渠系特征 | 第40-41页 |
2.4.2 市郊水网特征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分布与演变 | 第43-61页 |
3.1 广州的水文化溯源 | 第43-44页 |
3.2 汉魏时期:广州城水系景观的起源 | 第44-48页 |
3.2.1 番禺城整体水城景观 | 第44-45页 |
3.2.2 主要水系景观 | 第45-48页 |
3.2.3 城市水环境与景观:制约 | 第48页 |
3.3 唐宋时期:广州城水系景观的发展 | 第48-53页 |
3.3.1 宋三城整体水城景观 | 第48-49页 |
3.3.2 主要水系景观 | 第49-53页 |
3.3.3 城市水环境与景观:共融 | 第53页 |
3.4 明清时期:广州城水系景观的稳定 | 第53-59页 |
3.4.1 明清古城整体水城景观 | 第53-54页 |
3.4.2 主要水系景观 | 第54-58页 |
3.4.3 城市水环境与景观:呼应 | 第58-59页 |
3.5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的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3.5.1 历史河道的水系景观分布 | 第59页 |
3.5.2 珠江沿岸的水系景观分布 | 第59-60页 |
3.5.3 市郊湿地的水系景观分布 | 第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广州古城主要水系景观空间类型 | 第61-90页 |
4.1 傍水成街——商贸水街 | 第61-67页 |
4.1.1 水街源流 | 第61-62页 |
4.1.2 水街走向 | 第62页 |
4.1.3 主要水景空间 | 第62-66页 |
4.1.4 水街景观特色 | 第66-67页 |
4.2 逐水成坊——街市水坊 | 第67-75页 |
4.2.1 水坊源流 | 第67页 |
4.2.2 水坊肌理 | 第67-70页 |
4.2.3 主要水景空间 | 第70-74页 |
4.2.4 水坊景观特色 | 第74-75页 |
4.3 因水成园——宅邸水园 | 第75-85页 |
4.3.1 水园源流 | 第75-76页 |
4.3.2 水园分布 | 第76-81页 |
4.3.3 主要水景空间 | 第81-83页 |
4.3.4 水园景观特色 | 第83-85页 |
4.4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空间的理水特色 | 第85-89页 |
4.4.1 水脉相通 | 第85-86页 |
4.4.2 涉水而筑 | 第86-87页 |
4.4.3 动静相宜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整体意象 | 第90-113页 |
5.1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整体意象特征 | 第90-100页 |
5.1.1 以水为界 | 第90-92页 |
5.1.2 逐水扩张 | 第92-93页 |
5.1.3 水街肌理 | 第93-94页 |
5.1.4 景观廊道 | 第94-96页 |
5.1.5 水城地标 | 第96-100页 |
5.2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营建特色 | 第100-106页 |
5.2.1 自然环境的融合性 | 第100-102页 |
5.2.2 景观元素的多样性 | 第102-104页 |
5.2.3 圈层发展的层次性 | 第104-106页 |
5.3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特色传承启示与实践 | 第106-112页 |
5.3.1 广州古城水系景观特色的传承启示 | 第106-107页 |
5.3.2 广州旧城河涌整治工程评价 | 第107-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语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件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