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17页
    (一)选题依据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研究目的第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4页
        1、国外文献综述第11-12页
        2、国内文献综述第12-14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5页
        1、研究思路第14-15页
        2、研究方法第15页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5-17页
        1、重点第15页
        2、难点第15-16页
        3、创新点第16-17页
一、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第17-22页
    (一)基本概念界定第17-20页
        1、学生管理第17页
        2、双工联动第17-20页
    (二)相关理论概述第20-22页
        1、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0-21页
        2、目标管理理论第21页
        3、协同创新理论第21-22页
二、学生管理中采用“双工联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22-27页
    (一)双工联动的发展历程概述第22-24页
        1、双工联动的发展历程第22-23页
        2、双工联动的一般模式第23页
        3、整合与超越:双工联动的适切性策略第23-24页
    (二)学生管理中采用“双工联动”的必要性第24-25页
        1、从微观层面上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及成长的需要第24页
        2、从中观层面上是提高学校学生管理实效性的需要第24页
        3、从宏观层面上是助推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第24-25页
    (三)学生管理中采取“双工联动”的可能性第25-27页
        1、“双工”的工作对象具有一致性第25页
        2、“双工”的价值取向具有关联性第25页
        3、“双工”的工作目标具有趋同性第25页
        4、“双工”的方法功能具有相似性第25-27页
三、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的现状分析第27-39页
    (一)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的主要内容第27-34页
        1、学工社工在培养新生入学后适应能力方面的联动第27-28页
        2、学工社工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联动第28-31页
        3、学工社工在社区发展方面的联动第31-33页
        4、学工社工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的联动第33-34页
    (二)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的沟通协调与激励督导机制第34-36页
        1、双向沟通机制第34-35页
        2、信息共享机制第35页
        3、工作协调机制第35-36页
        4、激励机制第36页
        5、督导机制第36页
    (三)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的初步成果第36-39页
        1、开创了内地高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先例第36-37页
        2、初步形成学工与社工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第37页
        3、“双工联动”初步形成了品牌活动第37-39页
四、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第39-43页
    (一)“双工联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9-40页
        1、学工社工各自为政未完全形成拳头作用第39页
        2、社工作为价值中立“第三方”主体地位不明显第39-40页
        3、社工的工作内容与专业服务有时出现矛盾第40页
        4、双工联动的形式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第40页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0-43页
        1、“双工联动”理念不够深化,学工系统与社工系统无实质性兼容第41页
        2、社工在高校地位中尴尬的原因与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有关第41页
        3、社工在学生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受到考核机制的影响第41页
        4、“双工联动”的管理形式过于单一,联动性不强第41-43页
五、提升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能力的对策建议第43-54页
    (一)深化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的管理理念第43-44页
        1、优化顶层设计,学工主动吸纳与社工积极嵌入有机结合第43页
        2、两大系统并行,强调主体系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第43页
        3、全员育人,“双工联动”需要“多工联动”的配合第43-44页
    (二)健全“双工联动”体制第44-45页
        1、建立新型“双工联动”体制,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第44页
        2、建立合理的“双工联动”考核体制第44-45页
    (三)构建“导入——互构——增能”的互动机制第45-47页
        1、导入:“双工联动”的互动前提和保障第46页
        2、互构:“双工联动”的互动机制与路径第46-47页
        3、增能:“双工联动”的互动过程与目标第47页
    (四)丰富学生管理中“双工”的“联动”形式第47-52页
        1、组织联建第47-50页
        2、队伍联育第50页
        3、资源联享第50-51页
        4、活动联办第51-52页
    (五)构建“三态”组织的联动模式第52-53页
        1、设立“固态”组织联动模式第52页
        2、强化“液态”组织联动模式第52页
        3、组建“汽态”组织联动模式第52-53页
    (六)“双工联动”需要政府的推动和社会的支持第53-54页
        1、争取政府经费的保障和相关制度的推动第53页
        2、积极探索,通过实践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第53-54页
结语第54-56页
注释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附录一第66-67页
附录二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主城区民营医院人才不足与医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人才资源池的康达学院临床师资人才梯队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