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员参与式课堂理论及实践探究--基于两所学校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一) 对现实课堂中学生参与问题的反思 | 第13页 |
(二) 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 第13-14页 |
(三)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教育主体的重新解读 | 第14-15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关于全员参与式课堂的理念 | 第21-27页 |
一、全员参与式课堂内涵和意义 | 第21-22页 |
(一) 全员参与式课堂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 全员参与式课堂的意义 | 第22页 |
二、全员参与式课堂的特征 | 第22-27页 |
(一) 关注全体 | 第23-24页 |
(二) 关注“边缘人” | 第24页 |
(三) 强调多样互动 | 第24-25页 |
(四) 重在认知上的提升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的实证研究 | 第27-47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二) 研究时间及内容 | 第28-2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二、关于学生课堂参与总体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31-42页 |
(一) 课堂参与的整体状态 | 第31-36页 |
(二) 课堂参与的动态分析 | 第36-40页 |
(三) 课堂参与的机会分配 | 第40-42页 |
三、关于学生课堂参与状况的个体差异的调查分析 | 第42-43页 |
(一) 课堂参与水平高的A类学生 | 第42页 |
(二) 课堂参与水平高的B类学生 | 第42页 |
(三) 课堂参与水平低的C类学生 | 第42-43页 |
(四) 课堂参与水平低的D类同学 | 第43页 |
四、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因素的调查分析 | 第43-47页 |
(一) 学生因素 | 第44页 |
(二) 教师因素 | 第44-45页 |
(三) 教学因素 | 第45-46页 |
(四) 环境因素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全员参与式课堂的现实障碍 | 第47-52页 |
一、目标限制:任务中心与效率导向的束缚 | 第47-48页 |
(一) 课堂以任务为中心 | 第47-48页 |
(二) 课堂以效率为导向 | 第48页 |
二、主观约束:教师期望与素养有待提升 | 第48-50页 |
(一) 期望分配不均衡 | 第49页 |
(二) 多元文化素养缺失 | 第49-50页 |
三、内在钳制:学习基础与恐惧心理的阻碍 | 第50-51页 |
(一) 不同基础使参与存在差异 | 第50页 |
(二) 恐惧使学生心存顾虑 | 第50-51页 |
四、客观制约: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一) 座位与职务的固化 | 第51页 |
(二) 大班额教学的弊病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全员参与式课堂的实施路径 | 第52-59页 |
一、课堂氛围:关注学生学习 | 第52-54页 |
(一) 宽容无错误 | 第52-53页 |
(二) 构建学习共同体 | 第53-54页 |
(三) 师生关系彼此相倚 | 第54页 |
二、教学方式:确保参与机会最大化 | 第54-56页 |
(一) 探索提问的艺术 | 第54-55页 |
(二) 实现教学个别差异化 | 第55-56页 |
三、教师策略:有效评价与激励 | 第56-57页 |
(一) 支持性评价 | 第56页 |
(二) 激励内化动机 | 第56-57页 |
四、学生自我:自主与责任 | 第57-59页 |
(一) 实现学的自主 | 第57页 |
(二) 强化责任感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1 | 第62-63页 |
附录2 | 第63-64页 |
附录3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