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 民歌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二) 当涂民歌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创新研究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安徽当涂民歌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一、当涂民歌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 | 第20-23页 |
(一) 安徽当涂概况 | 第20-21页 |
(二) 当涂民歌的历史发展 | 第21-23页 |
二、当涂民歌的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一) 地域性 | 第23-24页 |
(二) 多样性 | 第24-25页 |
(三) 传承性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安徽当涂民歌中历史人文价值的承载 | 第26-39页 |
一、当涂民歌的史学价值 | 第26-33页 |
(一) 生动的历史“记录者” | 第26-30页 |
(二) 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见证 | 第30-33页 |
二、当涂民歌的人文价值 | 第33-39页 |
(一) 民风民俗的写照 | 第33-37页 |
(二) 地方语言研究的“文献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安徽当涂民歌的传承对区域发展的功能 | 第39-44页 |
一、文化功能 | 第39-40页 |
(一) 深厚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 第39页 |
(二) 提升人文情怀 | 第39-40页 |
二、经济功能 | 第40-41页 |
(一) 提高地区知名度 | 第40页 |
(二) 丰富区域旅游项目 | 第40-41页 |
三、社会功能 | 第41-44页 |
(一) 丰富市民生活 | 第41页 |
(二) 彰显区域内教学特色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安徽当涂民歌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第44-49页 |
一、生活方式改变对传统民歌的冲击 | 第44-45页 |
(一) 生活方式的变更使民歌失去生存土壤 | 第44页 |
(二) 外来文化和流行音乐的冲击 | 第44-45页 |
(三) 受众审美取向和娱乐方式的转变 | 第45页 |
二、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困境 | 第45-49页 |
(一) 政府主导为主,缺乏民间参与 | 第45-46页 |
(二) 推广渠道狭窄,受众数量较少 | 第46-47页 |
(三) 年轻创作群体不足,民歌创新后继乏力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安徽当涂民歌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 第49-61页 |
一、政府支持引导,带动良好氛围 | 第49-51页 |
(一) 提高民歌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吸引年轻群体的加入 | 第49页 |
(二) 创办民间组织团体,扩大民歌传承的群众根基 | 第49-51页 |
二、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名片”效应 | 第51-52页 |
(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拓宽当涂民歌的宣传渠道 | 第51-52页 |
(二) 培育品牌文化节,营造民歌表演新常态 | 第52页 |
三、继续发挥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 第52-54页 |
(一) 当涂民歌融入中小学课堂 | 第52-53页 |
(二) 高校学府开设民歌研究机构 | 第53-54页 |
四、保护与创新并举,推动当涂民歌发展 | 第54-57页 |
(一) 合理地改编与创新,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民歌” | 第54-56页 |
(二) 利用现代科技,做好保护工作 | 第56页 |
(三) 加强立法保护,保证成果的转化 | 第56-57页 |
五、融入精品旅游项目,提升游客的体验度 | 第57-61页 |
(一) 与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 | 第57-59页 |
(二) 打造和融入实景舞台剧中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