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2.1 英语的介词 | 第13页 |
2.2 古代汉语的介词 | 第13-14页 |
2.3 理论依据 | 第14-19页 |
2.3.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 第14-15页 |
2.3.2 认知学的普遍知识 | 第15-16页 |
2.3.3 二者的对立统一 | 第16页 |
2.3.4 元认知 | 第16-18页 |
2.3.5 语言迁移 | 第18-19页 |
第3章 实验过程 | 第19-32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3.2 实验结果假设 | 第19页 |
3.3 实验对象 | 第19-20页 |
3.4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3.4.1 英语句法教学 | 第20页 |
3.4.2 古代汉语句法测试 | 第20-22页 |
3.5 实验过程设计 | 第22-31页 |
3.5.1 古代汉语句法前测 | 第22-25页 |
3.5.2 英语句法课堂教学 | 第25-26页 |
3.5.3 古代汉语句法中测 | 第26页 |
3.5.4 英语句法测验 | 第26-30页 |
3.5.5 古代汉语句法后测 | 第30-31页 |
3.6 实验数据和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4.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 | 第32-36页 |
4.1.1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古代汉语句法测试中的比较 | 第32-34页 |
4.1.2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句法测试中的比较 | 第34-36页 |
4.2 古代汉语句法前测、中测和后测的比较 | 第36-39页 |
4.2.1 前测、中测和后测中被试个体的比较 | 第36-38页 |
4.2.2 前测、中测和后测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第39-45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39-43页 |
5.1.1 关于转换生成语法 | 第39-40页 |
5.1.2 关于普遍知识 | 第40-41页 |
5.1.3 关于元认知 | 第41-42页 |
5.1.4 关于语言迁移 | 第42-43页 |
5.2 对英语句法教学与古代汉语句法教学的启示 | 第43页 |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一:古代汉语句法测试(A卷) | 第49-51页 |
附录二:古代汉语句法测试(B卷) | 第51-53页 |
附录三:古代汉语句法测试(C卷) | 第53-55页 |
附录四:英语句法测试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