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互联网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非参与式观察法 | 第14页 |
2.个案研究法 | 第14页 |
3.深度访谈法 | 第14页 |
(四)理论框架:“知识-权力”体系 | 第14-18页 |
1.知识与媒介 | 第14-15页 |
2.媒介及赋权 | 第15-16页 |
3.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平权化 | 第16-18页 |
二、社会化问答社区与知识平权化 | 第18-21页 |
(一)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兴起 | 第18-19页 |
1.Web2.0与社会化问答社区 | 第18页 |
2.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知识平权化 | 第18-19页 |
(二)“知乎”社区概况 | 第19-21页 |
1.“知乎”的由来与发展 | 第19页 |
2.选择“知乎”作为观测平台的原因 | 第19-21页 |
三、新闻事件背后的网络知识生产 | 第21-27页 |
(一)“知乎”上的追热点现象 | 第21页 |
(二)专家与草根的同台共舞: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 第21-23页 |
1.事件概况 | 第21页 |
2.知识生产与传播路径 | 第21-23页 |
3.专家与草根的同台共舞 | 第23页 |
(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存:魏则西事件 | 第23-25页 |
1.事件概况 | 第23页 |
2.知识生产与传播路径 | 第23-24页 |
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存 | 第24-25页 |
(四)发散型知识生产:于欢案 | 第25-27页 |
1.事件概况 | 第25页 |
2.知识生产与传播路径 | 第25-26页 |
3.发散型知识生产 | 第26-27页 |
四、网络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转向 | 第27-31页 |
(一)网络解构了威权话语 | 第27-28页 |
1.社会化的知识生产 | 第27页 |
2.在多元声音中建构真实 | 第27-28页 |
(二)主体扩展了知识边界 | 第28-29页 |
1.隐性知识登堂入室 | 第28-29页 |
2.片段化知识成主流 | 第29页 |
(三)解构宏大叙事 | 第29-31页 |
五、网络知识生产的正负效应 | 第31-37页 |
(一)网络知识生产的价值 | 第31-34页 |
1.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 | 第31-32页 |
2.认知盈余的充分利用 | 第32-33页 |
3.片段化知识的积累 | 第33-34页 |
(二)网络知识生产的局限性 | 第34-37页 |
1.片段化的局限 | 第34-35页 |
2.受制于“人” | 第35-37页 |
六、结语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39页 |
附录1:深度访谈对象信息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