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湿地及其生态环境 | 第14-15页 |
1.1.1 湿地独特的氧化还原特征 | 第14-15页 |
1.1.2 湿地中的微生物特征 | 第15页 |
1.2 湿地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5-22页 |
1.2.1 湿地中硫的来源 | 第15-16页 |
1.2.2 湿地中硫的氧化 | 第16-19页 |
1.2.3 湿地中硫的还原 | 第19-21页 |
1.2.4 湿地中有机硫的转化 | 第21-22页 |
1.3 湿地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22-26页 |
1.3.1 湿地中碳的特征 | 第22-23页 |
1.3.2 湿地中的固碳作用 | 第23-25页 |
1.3.3 湿地中碳分解过程 | 第25-26页 |
1.4 湿地中硫-碳的生物耦合关系 | 第26-28页 |
1.4.1 硫氧化和固碳作用的耦合 | 第26页 |
1.4.2 硫酸盐还原作用 | 第26-27页 |
1.4.3 依赖于硫酸根的厌氧甲烷氧化作用 | 第27-28页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8-29页 |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9-3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2.1 土壤采集和样品处理 | 第31-32页 |
2.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32-34页 |
2.3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2.4 功能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37页 |
2.5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7-38页 |
2.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 第38-39页 |
2.7 克隆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39-40页 |
2.7.1 载体的酶连过程 | 第39页 |
2.7.2 载体转化至细胞中及菌液涂布 | 第39-40页 |
2.7.3 挑选阳性克隆及测序 | 第40页 |
2.8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0-41页 |
2.8.1 序列的嵌合体检验和排列 | 第40页 |
2.8.2 聚类分析(OTU分类) | 第40-41页 |
2.8.3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41页 |
2.9 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 | 第41-43页 |
2.9.1 标准质粒抽提 | 第41-42页 |
2.9.2 荧光定量PCR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互花米草入侵时间对土壤碳和硫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43-56页 |
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3.1.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44页 |
3.1.2 soxB与cbbL功能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 | 第44-45页 |
3.1.3 soxB与cbbL克隆文库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52页 |
3.1.4 soxB和cbbL功能基因的定量PCR及分析 | 第52-54页 |
3.2 讨论 | 第54-55页 |
3.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互花米草入侵时间对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的影响 | 第56-68页 |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4.1.1 硫酸盐还原菌的dsr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6-60页 |
4.1.2 mcr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0-61页 |
4.1.3 dsrB和mcr A功能基因的定量PCR及分析 | 第61-65页 |
4.2 讨论 | 第65-66页 |
4.3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互花米草入侵对芦苇、海三棱藨草土著生态系统微生物碳硫循环耦合过程的影响 | 第68-97页 |
5.1 实验结果 | 第69-92页 |
5.1.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69-70页 |
5.1.2 互花米草与芦苇配对样线碳-硫耦合微生物dsrB、soxB、mcrA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研究 | 第70-80页 |
5.1.3 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配对样线碳-硫耦合微生物dsrB、soxB与mcrA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研究 | 第80-92页 |
5.2 讨论 | 第92-95页 |
5.3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