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交叉口交通组织及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4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多路交叉.的交通特征 | 第17-24页 |
2.1 多路交叉.交通特征 | 第17-19页 |
2.2 多路交叉.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2.3 多路交叉.几何条件改善 | 第21-22页 |
2.4 多路交叉.渠化与控制设计步骤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多路交叉.渠化方法研究 | 第24-37页 |
3.1 交通渠化原则 | 第24-25页 |
3.2 车流渠化 | 第25-31页 |
3.2.1 车道功能划分 | 第25-28页 |
3.2.2 进出.道设计 | 第28-30页 |
3.2.3 交叉.内部渠化 | 第30-31页 |
3.3 行人交通组织 | 第31-32页 |
3.4 多路交叉.渠化设计思路 | 第32-33页 |
3.5 多路交叉.渠化设计方案 | 第33-36页 |
3.5.1 环形交叉 | 第33-34页 |
3.5.2 类四路交叉 | 第34-35页 |
3.5.3 五路交叉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多路交叉.控制方法研究 | 第37-48页 |
4.1 平面交叉.控制概述 | 第37-38页 |
4.1.1 平面交叉.控制方式 | 第37页 |
4.1.2 平面交叉.控制方式的选择 | 第37-38页 |
4.2 平面交叉.信号控制参数确定 | 第38-41页 |
4.2.1 周期时间 | 第39-40页 |
4.2.2 各相位内绿灯时间 | 第40-41页 |
4.2.3 绿信比 | 第41页 |
4.3 多路交叉.控制方法 | 第41-44页 |
4.3.1 环形控制方法 | 第41-42页 |
4.3.2 类四路交叉.的控制方法 | 第42-43页 |
4.3.3 五路交叉.的控制方法 | 第43-44页 |
4.4 交叉.运行评价指标 | 第44-47页 |
4.4.1 交叉.饱和度和通行能力 | 第44-47页 |
4.4.2 车辆延误、排队长度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48-65页 |
5.1 交叉口现状 | 第48-51页 |
5.1.1 交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5.1.2 交叉.交通运行情况 | 第49-50页 |
5.1.3 交叉.现状评价 | 第50-51页 |
5.2 交叉.交通渠化与控制设计方案 | 第51-62页 |
5.2.1 方案一 | 第51-54页 |
5.2.2 方案二 | 第54-59页 |
5.2.3 方案三 | 第59-62页 |
5.3 评价分析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