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1.1 成人依恋的概述 | 第14-15页 |
1.1.2 依恋理论的取向 | 第15-16页 |
1.1.3 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 | 第16-18页 |
1.1.4 成人依恋的类型 | 第18-19页 |
1.1.5 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 | 第19-20页 |
1.2 注意偏向的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1.2.1 注意偏向的概述 | 第20-21页 |
1.2.2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21-22页 |
1.2.3 成人依恋与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 | 第22-24页 |
1.2.4 注意偏向的矫正研究 | 第24-28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方案 | 第28-32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8-29页 |
2.2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9页 |
2.3 研究方案 | 第29-30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30-31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31-32页 |
第3章 实验一: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对人际反馈信息的注意偏向 | 第32-42页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2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34-36页 |
3.2.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3.3.1 不同组别在点探测实验上的反应时 | 第36-37页 |
3.3.2 组别对不同类型词语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2页 |
3.4.1 安全型依恋个体对人际反馈信息无注意偏向 | 第39页 |
3.4.2 过度型依恋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 第39-40页 |
3.4.3 恐惧型依恋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 第40-41页 |
3.4.4 冷漠型依恋个体对人际反馈信息无偏向性 | 第41-42页 |
第4章 实验二: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对人际反馈信息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 | 第42-50页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2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43-44页 |
4.2.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44-4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3.1 组别在不同线索和不同词语类型下的反应时 | 第45页 |
4.3.2 组别在不同线索和不同词语类型下的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45-47页 |
4.4 讨论 | 第47-50页 |
4.4.1 过度型依恋对消极反馈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源于注意警觉 | 第47-48页 |
4.4.2 恐惧型依恋对消极反馈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源于注意维持 | 第48-50页 |
第5章 实验三:依恋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训练 | 第50-56页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50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50页 |
5.1.2 研究假设 | 第50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51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51-52页 |
5.2.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5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5.3.1 两组前后测的注意偏向分数 | 第52页 |
5.3.2 组别与时间对注意偏向的方差分析 | 第52-53页 |
5.3.3 两组前后测注意偏向分数t检验 | 第53页 |
5.4 讨论 | 第53-56页 |
第6章 总讨论与结论 | 第56-60页 |
6.1 总讨论 | 第56-57页 |
6.2 结论 | 第57页 |
6.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57-60页 |
6.3.1 研究创新 | 第57-58页 |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