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一株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细菌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表第10-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1页
    1.1 玉米赤霉烯酮概述第21页
    1.2 玉米赤霉烯酮危害第21-24页
        1.2.1 玉米赤霉烯酮的急性毒性第22页
        1.2.2 玉米赤霉烯酮的慢性毒性第22-23页
        1.2.3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发育毒性第23页
        1.2.4 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毒性第23页
        1.2.5 玉米赤霉烯酮的遗传毒性第23页
        1.2.6 玉米赤霉烯酮对人类危害第23-24页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第24-25页
    1.4 玉米赤霉烯酮的限定第25-26页
    1.5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第26-27页
        1.5.1 薄层分析法(TLC)第26页
        1.5.2 生物学方法第26页
        1.5.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HPLC)第26-27页
        1.5.4 免疫吸附法第27页
    1.6 玉米赤霉烯酮的消减第27-31页
        1.6.1 物理法第27-28页
        1.6.2 化学法第28-29页
        1.6.3 生物法第29-31页
第二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第31-43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4页
        2.1.1 仪器设备第31-32页
        2.1.2 酶与试剂第32页
        2.1.3 菌株与质粒第32-33页
        2.1.4 培养基与抗生素第33页
        2.1.5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第33页
        2.1.6 样品来源第33-34页
    2.2 实验方法第34-37页
        2.2.1 ZEN检测方法第34-35页
        2.2.2 降解微生物的筛选第35页
        2.2.3 降解微生物的鉴定第35-3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7-38页
        2.3.2 降解微生物的筛选第38-39页
        2.3.3 降解微生物的鉴定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香茅醇假单胞ASAG16的ZEN降解特性第43-51页
    3.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3.1.1 主要仪器设备第43页
        3.1.2 培养基与试剂第43-44页
    3.2 实验方法第44-45页
        3.2.1 菌株ASAG16对ZEN的吸附第44页
        3.2.2 菌株ASAG16培养液对ZEN的降解第44页
        3.2.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ASAG16降解能力的影响第44-45页
        3.2.4 培养时间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5页
        3.2.5 初始pH值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5页
        3.2.6 接种量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5页
        3.2.7 金属离子和EDTA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3.3.1 ASAG16对ZEN的吸附第45-46页
        3.3.2 ASAG16培养液对ZEN的降解第46页
        3.3.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6-47页
        3.3.4 培养时间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7-48页
        3.3.5 初始pH值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8页
        3.3.6 接种量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8-49页
        3.3.7 金属离子和EDTA对菌株ASAG16降解ZEN能力的影响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降解机理初步解析第51-59页
    4.1 实验材料第51页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1页
        4.1.2 试剂与溶液第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4.2.1 ZEN降解降解产物液相色谱分析第51页
        4.2.2 ZEN降解降解产物质谱初步解析第51-5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4.3.1 降解样品液相分析第52-53页
        4.3.2 一级质谱结果分析第53页
        4.3.3 二级质谱结果分析第53页
        4.3.4 液相收集样品质谱分析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9页
第五章 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突变子的筛选第59-73页
    5.1 实验材料第59-62页
        5.1.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9页
        5.1.2 酶与试剂第59页
        5.1.3 培养基、抗生素与溶液第59-60页
        5.1.4 菌株与质粒第60-62页
    5.2 实验方法第62-67页
        5.2.1 利用转座子获得相关基因的策略第62-63页
        5.2.2 香茅醇假单胞感受态的制备第63页
        5.2.3 香茅醇假单胞电击转化第63页
        5.2.4 转座菌株抗性验证第63-64页
        5.2.5 质粒提取验证验证第64页
        5.2.6 PCR鉴定第64-65页
        5.2.7 突变体库的筛选第65-6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7-72页
        5.3.1 质粒提取验证第67页
        5.3.2 转座菌株抗性验证第67页
        5.3.3 PCR鉴定第67-68页
        5.3.4 突变体库的筛选第68-72页
        5.3.5 功能缺陷型突变子筛选及降解特性第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目的基因的定位分析第73-81页
    6.1 实验材料第73-74页
        6.1.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3页
        6.1.2 酶与试剂第73页
        6.1.3 培养基、抗生素与溶液第73-74页
    6.2 实验方法第74-77页
        6.2.1 香茅醇假单胞ASAG16基因组的提取第74页
        6.2.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74页
        6.2.3 基因组DNA的部分酶切第74-75页
        6.2.4 酶切产物的纯化第75页
        6.2.5 酶切产物的自连转化第75页
        6.2.6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75页
        6.2.7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第75-76页
        6.2.8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第76页
        6.2.9 转座子侧翼序列的克隆第76-77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77-79页
        6.3.1 基因组部分酶切结果第77页
        6.3.2 大肠杆菌克隆子质粒的提取第77-78页
        6.3.3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第78页
        6.3.4 侧翼序列的测定第78-79页
    6.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81-83页
    7.1 结论第81-82页
    7.2 建议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第87-91页
    附录一 香茅醇假单胞AGSAG16的16S rDNA序列第87-88页
    附录二 斯氏假单胞AGSAG17的16S rDNA序列第88-89页
    附录三 侧翼序列基因序列第89-91页
致谢第91-9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95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5-96页
附件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酶催化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结构酯工艺的研究
下一篇:复合材料曲面工件双机械手超声无损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