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言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3 相关文献评述 | 第13页 |
1.4 文章结构 | 第13-15页 |
1.5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5.1 社区警务理论 | 第16页 |
1.5.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6页 |
1.5.3 社会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6.2 访谈法 | 第17页 |
1.6.3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概述 | 第19-33页 |
2.1 农村警务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背景 | 第19-22页 |
2.1.1 农村警务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农村警务的特征 | 第19-21页 |
2.1.3 农村警务的实施背景 | 第21-22页 |
2.2 农村警务室的职能与运作 | 第22-26页 |
2.2.1 农村警务室的职能 | 第22页 |
2.2.2 农村警务室的运作 | 第22-26页 |
2.3 农村警务室的运作转型:从治安管理转向社会治理 | 第26-29页 |
2.3.1 治安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区别 | 第26-27页 |
2.3.2 农村警务室从治安管理向参与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然性 | 第27页 |
2.3.3 农村警务室从治安管理向参与社会治理转型的关键 | 第27-29页 |
2.4 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的实例剖析 | 第29-33页 |
2.4.1 江苏省农村警务室对社会治理的参与 | 第29-30页 |
2.4.2 德化县农村警务室对社会治理的参与 | 第30-32页 |
2.4.3 启示 | 第32-33页 |
第3章 安溪县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现状 | 第33-37页 |
3.1 安溪县县情与农村警务的特殊性 | 第33页 |
3.2 安溪县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的举措 | 第33-35页 |
3.3 安溪县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的满意度调研 | 第35-37页 |
第4章 安溪县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7-45页 |
4.1 安溪县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4.1.1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把“警务”视为“官管民”的工具 | 第37-38页 |
4.1.2 民警与民众以及社会力量间缺乏有效合作 | 第38页 |
4.1.3 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第38-39页 |
4.1.4 农村警务工作经验不足 | 第39-40页 |
4.1.5 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 第40页 |
4.2 安溪县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4.2.1 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不到位 | 第40-42页 |
4.2.2 农村治安问题的严峻性冲淡了社会治理的要求 | 第42-43页 |
4.2.3 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还是一个年轻的课题 | 第43-45页 |
第5章 农村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 | 第45-49页 |
5.1 打造“服务型”农村警务品牌 | 第45-46页 |
5.2 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多方合力 | 第46-47页 |
5.3 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 第47页 |
5.4 借鉴经验促进警务室成功转型 | 第47页 |
5.5 提高警务室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率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9-50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