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工程热力学论文

有机朗肯循环热源耦合机理及流型协同理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20页
    1.2 低温热功转换技术第20-24页
        1.2.1 有机朗肯循环技术第21-22页
        1.2.2 有机朗肯循环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冷凝换热与流型协同第24-29页
        1.3.1 膜状冷凝及研究现状第24-25页
        1.3.2 管内流型与传热协同特性研究第25-27页
        1.3.3 相分离流动结构与相分离冷凝管第27-29页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9-31页
        1.4.1 研究目的第29页
        1.4.2 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耦合热源有机朗肯循环新方法分析第31-51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新方法及求解策略第32-37页
        2.2.1 新方法描述第32页
        2.2.2 求解策略第32-35页
        2.2.3 循环性能分析第35-37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37-49页
        2.3.1 运行工况第37-38页
        2.3.2 新方法求解基本循环性能第38-42页
        2.3.3 膨胀机最大输出功分析第42页
        2.3.4 窄点温差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第42-46页
        2.3.5 低温烟气温度工况讨论第46-49页
        2.3.6 新方法评价第49页
    2.4 本章结论第49-51页
第3章 基于热力学新方法的中温热源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研究第51-61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工质筛选准则第51-52页
    3.3 循环参数及工况设定第52-53页
    3.4 工况性能分析第53-60页
    3.5 本章结论第60-61页
第4章 相分离冷凝管垂直流动流型调控数值模拟第61-80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相分离冷凝管第61-64页
        4.2.1 气泡渗透过程理论分析第62-64页
        4.2.2 丝网表面特性验证第64页
    4.3 物理问题第64-66页
        4.3.1 等价转换准则第65页
        4.3.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第65-66页
    4.4 数学描述第66-68页
        4.4.1 控制方程第66-67页
        4.4.2 多尺度网格系统第67-68页
        4.4.3 求解策略第68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68-79页
        4.5.1 计算结果验证第68-71页
        4.5.2 气泡形状与流场第71-72页
        4.5.3 多尺度循环流动结构第72-76页
        4.5.4 相分离流型调控参数第76-78页
        4.5.5 相分离冷凝管强化传热机理第78-79页
    4.6 本章结论第79-80页
第5章 垂直相分离冷凝管内气泡泄漏机理研究第80-92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物理模型第80-81页
    5.3 数学描述第81-84页
        5.3.1 控制方程及无量纲化第81-83页
        5.3.2 无量纲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83-8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4-91页
        5.4.1 动态参考坐标系算法验证第84页
        5.4.2 气泡泄漏临界条件理论分析第84-85页
        5.4.3 工况设计第85-86页
        5.4.4 无量纲参数G~*和We对气泡运动与泄漏规律的影响第86-91页
    5.5 本章结论第91-92页
第6章 重力对垂直相分离冷凝管内流型调控影响研究第92-102页
    6.1 引言第92页
    6.2 物理问题第92-94页
    6.3 数学描述第94-95页
        6.3.1 控制方程第94页
        6.3.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第94-95页
    6.4 结果及讨论第95-101页
        6.4.1 数值方法及结果验证第95页
        6.4.2 相分离冷凝管强化换热机理理论分析第95-96页
        6.4.3 不同重力下流型调控过程分析第96-101页
    6.5 本章结论第101-10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6页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第102-103页
        7.1.1 耦合热源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新方法研究第102-103页
        7.1.2 流型协同理论数值模拟第103页
    7.2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103-104页
    7.3 未来工作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17-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作者简介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大功率LED外延片用蓝宝石图形衬底的制备及其评价
下一篇:设置传力构件的大截面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静力性能研究